交屋即違約? 預售屋狀況頻傳!購屋族百萬現金恐血本無歸
預售屋市場正面臨史上最嚴峻的考驗!近期全台從北到南頻傳建商資金斷鏈、工地停工事件,許多首購族和小資族不僅買房夢碎,更可能面臨血本無歸的困境。在央行緊縮房貸、營建成本飆升的雙重打擊下,預售屋這個曾經被視為「輕鬆付款」的購屋選擇,如今已成為高風險的賭注,消費者該如何自保成為迫切課題。
史上最嚴信用管制,讓中小型建商資金調度陷入困境;
營建業的物料與工資雙漲,更讓建商成本壓力雪上加霜。自去年9月以來,從嘉義、花蓮到桃園、台北,各地都陸續傳出建商資金斷鏈、建案停工的事件,許多預售屋買家突然發現,他們辛苦積蓄的頭期款可能隨著建商倒閉而化為烏有。
即使完工,消費者仍可能面臨「交屋即違約」窘境。
央行限縮房貸政策讓銀行紛紛提高貸款條件,許多前幾年購買預售屋的民眾,在交屋時才發現房價上漲使其變成央行認定的「高級住宅」,貸款成數瞬間腰斬,不得不籌措巨額自備款,否則只能選擇違約賠償。
履約保證機制防線。
目前預售屋主要有五種履約保證方式,包括「價金信託」、「價金返還」、「不動產開發信託」、「同業連帶擔保」和「公會辦理連帶保證協定」。其中以「不動產價金信託」和「不動產開發信託」最為常見,約佔全部建案的52%。但消費者必須注意,這兩者存在重要差異:「價金信託」資金只能用於工程相關支出,而「開發信託」則可包含廣告費、設計費等較寬鬆的用途。
專家建議消費者在簽約前必須仔細核對履保專戶資訊,包括專戶名稱、匯款帳號都必須與銀行揭露的資訊完全一致,甚至一字之差都可能意味著風險。同時應該查詢建案地段地號,了解土地產權狀況,避免有高額抵押權的存在。
對於即將交屋的消費者,最好提前與多家銀行評估貸款條件,並準備一筆週轉金因應可能的資金缺口。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反而是多屋族順利交屋比率較高,因為他們較有經驗和人脈籌措資金,而首購族往往因為缺乏經驗和門路,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M觀點
預售屋市場正在經歷必要的調整期,但這個過程不應該由消費者承擔全部風險。政府應該加強對預售屋市場的監管,特別是履約保證機制的落實情況。建商也應該更透明地公開財務狀況,讓消費者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
對消費者而言,與其追求預售屋的付款輕鬆優勢,不如更謹慎地評估建商信譽和財務實力。建議優先選擇上市櫃建商或信譽良好的大型建商,避免為了小利而承擔過大風險。同時應該仔細審閱合約內容,特別是履約保證條款,確保自己的權益獲得充分保障。
消費者應擺脫「一定會漲」迷思,理性評估自己的財務能力。買房是長期承諾,不應該建立在過度樂預期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避免成為這波預售屋風暴的受害者。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賴傳媒、記者爆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