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聖經失靈?專家推4大抗跌法則 年輕人嘆:還是買不起
「低總價、好地段、高流通、有建設」這四大被房產專家奉為圭臘的購屋黃金法則,正在高房價的現實中徹底失靈!許多年輕人無奈發現,即使嚴格遵循這些「購屋聖經」,仍然被動輒千萬的房價拒之門外。這套看似完美的理論與殘酷現實間的巨大落差,正引發一場世代間的購屋正義論戰。
深入剖析這四大法則,會發現其中存在著令人絕望的矛盾。
所謂的「低總價」產品,往往伴隨著驚人的單價與狹小的居住空間,雙北捷運站周邊15坪小宅動輒千萬起跳,等於是要年輕人用天價換取鴿子籠般的居住品質。而專家推薦的「好地段」,如捷運站、明星學區周邊,早已成為投資客的專屬獵場,價格被炒到一般受薪階級根本難以企及的高度。
更諷刺的是,這些本該幫助消費者的抗跌法則,反而成為炒房的最佳指南。
投資客憑藉資金優勢,優先搶佔這些「抗跌保值」的標的,導致真正需要住房的自住客被迫退出市場,形成「越抗跌越買不起」的惡性循環。公共建設題材更是如此,科技園區、重劃區的利多早在規劃階段就被提前炒作,等到一般民眾進場時,只剩高不可攀的房價與未知的實現風險。
面對這樣的困境,與其盲目遵循專家的「紙上談房」,不如重新定義屬於自己的購屋法則。首先打破「非得買在蛋黃區」的迷思,與其擠在市中心的老破小,不如選擇外圍區段品質更好的物件,用通勤時間換取生活品質。其次要認清「建設題材」的炒作本質,與其追逐尚未實現的遠景,不如選擇已經發展成熟的生活圈,享受現成的機能與較合理的價格。
更重要的是,年輕人應該擺脫「一次到位」的購屋思維。
從負擔得起的小宅開始,透過房產的階梯式換屋,逐步實現居住品質的提升。同時也要善用政府提供的各項補助方案,如新青安貸款等,減輕購屋的初期負擔。
這波房市調整期,反而給年輕人一個難得的機會。
隨著投資客退場,市場回歸理性,現在正是重新審視自身需求、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物件的時刻。與其被專家的「抗跌法則」束縛,不如建立自己的「宜居標準」通勤時間可接受、生活機能完善、社區環境宜居、財務負擔合理,這些遠比虛無縹緲的「抗跌保值」來得實際。
M觀點
購屋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與其追求那些看似完美卻難以企及的購屋條件,不如務實地根據自身需求與財務狀況做出決定。我們呼籲專家們不要再紙上談兵,應該提出更貼近現實的建議;也建議年輕購屋族擺脫迷思,在能力範圍內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同時,政府更應該正視高房價問題,從增加社會住宅供給、健全租賃市場等方面多管齊下,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的居住方式。畢竟,房子的最終價值不在於能漲多少,而在於能帶來多少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賴傳媒、記者爆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