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蕭麗鳳/彰化報導
芳苑鄉自林保玲鄉長上任以來,積極投入鄉務建設,尤重文化推廣,成功打破過去「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繼去年出版《生命的詠嘆調-芳苑耆老訪談錄》一書後,芳苑鄉公所 6 月 19 日上午於公所三樓禮堂舉辦新書發表會。今年再度攜手芳苑在地資深鄉土文學作家康原老師,推出第二本地方文學創作——《潮間帶的俠侶》,細膩描繪烏溪與濁水溪出海口之間,人民與土地、海洋之間深刻而質樸的生活連結。從文字中尋找對這片土地的認同與感動。
《潮間帶的俠侶》作者康原老師,出生於芳苑鄉漢寶村,曾任賴和紀念館館長,並榮獲第六屆磺溪文學獎特別貢獻獎、吳濁流文學獎新詩獎及行政院叢書金鼎獎等殊榮,為彰化鄉土文學界極具代表性的作家。早在民國 86 年,康原老師便擔任《芳苑鄉志》副召集人,邀請學者專家分撰六大冊內容,並親自撰寫文化篇,為家鄉文化記錄下珍貴史料。此次新作《潮間帶的俠侶》,亦是康原老師基於對母土的感恩回饋,透過文字留下珍貴記憶。
▲鄉土文學作家康原老師《潮間帶的俠侶》新書發表會簽名。(圖/記者蕭麗鳳攝)
本書內容分為十一個章節,作者以返鄉所見所聞為經,童年生活記憶為緯,細膩描繪烏溪與濁水溪出海口之間,人民與土地、海洋之間深刻而質樸的生活連結。書中結合芳苑鄉親許連松、陳炳臣、許萬八等人珍藏的圖像資料,圖文並茂,豐富呈現地方風土人情與先民生活樣貌。
▲文化局長張雀芬出席新書發表會致詞表示,作者康原老師,出生於芳苑鄉漢寶村,並榮獲第六屆磺溪文學獎特別貢獻獎,為彰化鄉土文學界極具代表性的作家。(圖/記者蕭麗鳳攝)
發表會當天,除了有贈書活動,將由芳苑國小口琴社以悠揚樂音揭開序幕,隨後康原老師親臨現場,暢談創作心路歷程與故鄉情懷。誠摯邀請各界鄉親、文化愛好者及文學同好踴躍參與,共同感受康原老師筆下先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辛勞歷程,並在文字中尋找對這片土地的認同與感動,讓地方文學持續深耕、發芽、生長。
▲鄉長林保玲表示:「《潮間帶的俠侶》不僅是一部書,更是一扇窗,讓人窺見那個世代的風采與故事;亦是一面鏡子,映照我們自身的影子,喚起心靈深處的共嗚。(圖/記者蕭麗鳳攝)
鄉長林保玲表示:「《潮間帶的俠侶》不僅是一部書,更是一扇窗,讓人窺見那個世代的風采與故事;亦是一面鏡子,映照我們自身的影子,喚起心靈深處的共嗚,願讀者透過康原老師的筆,找到對這片土地的認同與感動,讓地方文學持續生根發芽。
志工器捐心願藏30年 60歲生日圓夢簽署
記者蕭麗鳳/彰化報導
每年6月19日為我國器官捐贈紀念日,彰化有位圖書館志工黃顗蓁,30年前就深藏器官捐贈念頭,考量父母健在,遲未付諸行動,如今看盡人生百態,也決定「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利用60歲生日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把有用的器官,讓別人延續生命!
黃顗蓁說,30年前就看過器官捐贈資訊,埋下器官捐贈念頭,後來曾在醫院工作,看盡病苦、意外受傷,家人也跟著受苦,很珍惜自己有健康身體,日前在員林宏仁醫院剛好看到器官捐贈宣導,當場簽署同意書,做為自己60歲農曆生日禮物。
黃顗蓁在簽署原因寫下「感恩父母給予健全的身體,希望延續珍惜得來不易的生命」,並留下給家人的話「感恩、尊重、愛」。
黃顗蓁說,器官捐贈念頭放在內心這麼久,都沒有動搖過,今年她不只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也決定往生後捐贈大體,盼能成為大體老師,供醫學教育和研究。
其實黃顗蓁看似樂觀,人生卻非一帆風順,丈夫早年生意失敗,負債失蹤迄今,她一手拉拔女兒長大,好在貼心的女兒也很支持她的器官捐贈決定,讓她再無罣礙,希望身後把有用的器官、大體,都能捐贈給最需要的人使用。
宏仁醫院社工師謝麗秋說,每年六月是器官捐贈宣導月,包括「器官捐贈」、「病人自主」及「安寧緩和」等觀念都需要長期推動,去年起也可透過健保卡「預立器官捐贈及安寧緩和意願」,但衛福部統計全國仍有逾一萬人等待器官捐贈,凸顯器官來源不足,顗蓁對人生的熱情和善念令人感動,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