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過年前往廟宇參拜祈求平安是傳統習俗。

圖、文:楊基山

「走春」原本是農曆過年期間一種傳統,在宜蘭則逐漸形成「走廟」文化,而進階版是在拜神後,齊聚廟旁共餐「吃平安粥」。今年疫情關係,再度變身採取「外帶」方式來因應,委實有趣。


▲平安粥外帶是今年因應疫情的新模式。

有句俗諺:「走春,走春,愈走愈春」,而「春」在台語與剩餘同音,更有向親友討個吉利之意,至於農曆年去廟裡拈香敬拜眾神明,也是祈求平安的習俗,惟吃粥則為新的「廟文化」。


▲宜蘭市三清宮在廟旁設置廚房供應平安粥。

宜蘭是全台廟宇密度最高的地區。近年來,每逢農曆過年前往境內小大廟宇參拜,然後圍在廟前(旁)吃平安飯,在台灣應屬少見,更甚者還會推出菜脯、豆腐乳等傳統小菜,以吸引更多香客。


▲宜蘭縣政府發函各廟宇的加強防疫公文。

因為「走廟」而湧進的人潮,會為廟方帶來大量的香油錢,也導致其他廟宇不得不跟進,於是創造出特殊的文化,但人多車多自然帶來交通壅塞與停車問題,乃有人提議可仿「客運」作法解決。

「走廟」習俗,若加上一點創意,也能發展成一項旅遊產業,招徠全台香客,既滿足信仰需求,更可飽餐一頓。今年疫情雖稱嚴峻,多數的廟宇仍未停辦「平安粥」,而以外帶因應,看來這項廟文化將會綿延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