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亘作品《第七族》,獲得「宜蘭獎」。(圖/宜蘭縣政府提供)

記者蘇凱中/宜蘭報導

2025宜蘭美術獎共有523件作品參加比賽,經專家評選,「宜蘭獎」由張凱亘《第七族》脫穎而出;「宜蘭意象獎」由李沛岑《蘭陽記憶拼圖》獲得,另外還有銀獎及銅獎各2名、優選13名及佳作77名。

張凱亘的作品《第七族》(新媒體藝術類),以其家鄉土地「第七族」無預警被收回,拆除了所有建築、農田,取而代之的是一整片的太陽能板。作為一個家鄉被破壞的人,他透過傾覆太陽能板的角度,奪去與顛覆太陽能的功能形象,藉此映射家鄉改變後景觀和回憶的失能,同時營造一種無聲、無力且荒謬的矛盾感,這也正是他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此作品運用現代光電能源裝置的動畫場景生成,重新詮釋排灣族傳統文化元素,藉由科技與傳統的對話,揭示部落文化在當代社會變遷中所承受的解構與邊緣化,引人深思,受到評審團青睞,獲得宜蘭獎的殊榮。

李沛岑的作品《蘭陽記憶拼圖》(西方媒材類)以圖像式蒙太奇手法成功地轉譯蘭陽景象,作品融合了幾何結構與寫實風景,透過不同視覺語彙展現出記憶、時間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作者希望觀者能在視覺的節奏與抽象的形構之中尋找自己的投射,也感受與土地的連結,技法如實且到位呈現作者的故鄉記憶,獲得宜蘭意象獎。

銀獎2件作品分別為賴柏臻創作的《輪迴》(東方媒材類)及張偉喬創作的《那些快樂的場域》(西方媒材類)。《輪迴》是以細線與墨線不斷重複,隱射日復一日的生活,看似單調而一致的線條,卻以複雜穿插的交織結構,暗示看似輪迴的生命亦有其差異的殊相,更以4片組合的方式陳述同一又殊異的生命樣態。《那些快樂的場域》是透過自身體驗與觀察,持續記錄與描繪人們追尋快樂過程的趣味性,讓人感受到藝術家在面對風景時的獨特視角,以及其如何透過藝術語意的轉換,表現對慾望追尋過程的形塑。

銅獎2件皆為攝影作品,分別為彭淑靜創作的《群像錯位》及林中庸創作的《不可臆測的非日常》。《群像錯位》收集都市牆面與地景中殘缺剝落的痕跡,將這些「似臉非人」的痕跡編排成群像,展現當代社會中集體面容的崩解與錯位狀態。《不可臆測的非日常》組件作品裡的景象乍看熟悉,卻隱含著微妙而難以掌握的異常感,讓觀者重新思考熟悉並非我們認定的慣性樣貌。

頒獎典禮將在10月13日舉行,10月1日至11月9日在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展出本屆得獎作品,展現藝術家的精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