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孩童與家長一起下田,體驗割稻、脫穀等傳統耕作工事。(圖/羅東鎮公所提供)

記者蘇凱中/宜蘭報導

羅東鎮立幼兒園推動食農教育,插秧120天以後,經過撿拾福壽螺、施肥、製做草木灰、曬田等過程,羅東鎮立幼兒園300位親、師、生10日在鎮長吳秋齡的帶領下,重現傳統人力為主的農事場景。

鎮公所表示,傳統割稻、抱稻穗、脫穀、曬穀等工事,對幼兒和家長都很難得的體驗,羅東鎮立幼兒園連續四年辦理「食農教育~愛稻永遠」農務體驗的系列課程,希望透過課程的推廣,達到生態平衡與永續發展的目標,教育是生活;生活即是教育,「食農教育~愛稻永遠」系列課程除了有讓幼兒終身難忘的「割稻、脫穀體驗」,還規劃了非常豐富的米食料理活動,透過千變萬化的米食料理,讓幼兒看見也理解在地傳統米食文化的無限魅力,成就惜福感恩的生命教育!期望透過在地化課程的推動,讓孩子了解在地產業、深耕米食文化,從產地到餐桌、從泥巴到嘴巴,學習知足、感恩、惜福。

鎮長吳秋齡表示,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主張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習,透過親身體驗來理解事物,培養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園辦理的割稻活動,不只是一場農耕體驗,更是一堂充滿智慧的生活教育課。尤其收割的每一株稻穗都承載著家長與孩子們的努力與喜悅,也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一粥一飯得之不易」。也期待大家一起落實食農教育的精神,惜福接地氣,「食在地、享當季、用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