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5月27日 – 經濟和環保專家的見解向來並不一定吻合,但是 ADM Capital Foundation、香港科技大學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WWF) 今天發表的三項標誌性研究,卻罕有地體現了一致的見解:這些研究提出了變革性的願景,以便將香港重塑為亞洲首屈一指的藍色經濟樞紐。

該三份報告——Port 1.0 to Port 2.0 (《從港口1.0發展成港口2.0》,香港科技大學)、Blue Finance for a Blue Economy (《藍色金融帶動藍色經濟》,ADMCF),以及 Valuing the Invaluable Blue (《無價海洋》,WWF) —— 均指出,本港現時掌握獨有機遇,包括:

  • 全球航運改革給予本港在藍色金融先拔頭籌的機會
  • 港口可重新發展,以整合生態和經濟價值
  • 長期被低估的海洋生態系統,是區域經濟繁榮與韌性的關鍵基礎

全球航運改革方面,國際海事組織的淨零排放和碳定價規定將迫使船隊進行升級及轉用燃料,並帶來新的財務風險。同時,聯合國公布了進取的生物多樣性框架,並計劃在2030年或以前實現。香港本身正致力重建其作為海洋樞紐的地位。報告的作者認為,乘著國際與本港發展趨勢吻合的契機,本港享有前所未有的機會,以轉型為亞洲的可持續藍色經濟領導者。轉型的核心為「港口2.0」——根據這項構想,香港水域將發展成能連繫海洋、陸地、都市、科技和人的多功能介面,同時作為創新、環境管理和公民生活的平台。

從港口1.0發展成港口2.0:香港邁向藍色經濟願景的下一步》報告作者兼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首席發展策略師陸恭蕙教授指:「現在是十分獨特的時刻,因為這些因素與香港的獨有優勢互相呼應。我們的世界級金融生態系統可為海運業減碳所需的數十億資金提供融資。我們的策略位置使我們成為亞洲綠色航運業務的天然樞紐。我們現有的港口基建為創新解決方案提供了理想的試驗場。

作為全球第三大集資中心,本港在開拓藍色金融方面擁有無與倫比的潛力。正如 ADMCF 在《藍色金融帶動藍色經濟》報告中所指,藍色債券等金融工具可吸納資本,以促進港口去碳、發展可持續水產養殖和海洋生態旅遊,讓本港轉型為亞洲首屈一指的藍色經濟中心,並將海洋保育與經濟發展連繫起來。2023年,藍色債券發行量激增,增長於2024年持續。而亞洲是最大的發行地區,其中以中國為首。

報告主要作者、ADMCF 可持續金融顧問 Kate Martin 指:「如果香港發行藍色債券,這不僅可展現本港著力提升其國際領先航運樞紐的地位,更有助加快藍色金融的發展,確保未來經濟繁榮與海洋復原力齊頭並進。

無價海洋》報告的開創性研究亦有揭示這些尚未釋出的經濟潛力。該研究由 WWF 委託中國科學院進行,並首次量化了粵港澳大灣區沿岸生態系統的驚人貨幣價值——共計4.9萬億元人民幣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相當於大灣區GDP的35% ,海洋生態系統貢獻高達73%。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主管彭莉恩表示:「這一估值說明,雖然我們的海洋生態系統經常遭到忽視,卻有極大的經濟貢獻。從氣候調節到災害緩減等功能,這些自然系統提供的服務價值超過大灣區GDP的三分之一。在發展決策和藍色經濟規劃的過程中,應對這些服務作充分考慮。」她補充,「香港具備獨特優勢,有條件率先採用這套生態系統核算框架。憑藉穩固的數據基礎、政策對接及技術準備,香港可推動本地化並制度化的海洋GEP核算,為規劃、投資與保育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三份報告共同勾畫出的藍色經濟願景,將港口發展與海洋保護、生物多樣性、氣候適應力、娛樂和負責任地使用海洋資源結合在一起。它以中國數十年在海洋政策的領導工作為基礎;不論是海洋GEP系統還是藍色金融工具,國家的綜合政策框架為可持續海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正如 ADMCF 行政總裁 Sophie le Clue 指出:「現時是發展可持續藍色經濟、確立本港在全球可持續海航貿易領導地位的時機,但機會不會一直等待我們。關鍵不在於我們能否掌握機遇,而是我們到底是否有決心行動。」

Hashtag: #ADMCapitalFoundation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新聞來源:media-outreach

以上新聞投稿內容由Media-outreach全權自負責任,若有涉及任何違反法令、違反本網站會員條款、有侵害第三人權益之虞,將一概由Media-outreach承擔法律及損害賠償之責任,與新頭條Thehubnews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