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添富/宜蘭報導
肥胖除導致三高、心血管疾病,也容易造成骨骼關節負擔、皮膚傷口難以癒合、賀爾蒙分泌失調、倦怠、憂鬱、失眠等,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羅東博愛醫院醫學減重中心邱旭緯主任分享,肥胖者應趁著症狀輕微之際減重,由專業醫療團隊進行全方面評估、找出導致肥胖因子後,擬定個人減重方針,並循序漸進修正,早一步避免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發生。
邱旭緯醫師以新陳代謝科的角度解釋,其實不只慢性疾病,生活中諸多不適也常與肥胖有關,但因不構成疾病而常被忽略。曾有一名28歲女性因腳踝扭傷久久不癒、小傷口不易癒合,才驚覺自己的肥胖已危害身體健康,下定決心減重。邱醫師表示,像是失眠、易倦怠、情緒低落這些生活問題,雖不構成疾病,但也都有可能是因肥胖而衍生的症狀。
生活中常聽到因肥胖導致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的案例,但對年輕人來說,這些疾病彷彿很遙遠。在醫院擔任護理師的28歲李姓女子也是如此,她的BMI值長期處於過重狀態,雖試過針灸埋線、減肥食譜等各種方式減重,但都瘦不下來。於是李女轉而「坦然以對」,加上護理工作高壓使她經常「報復性飲食」,體重逐漸攀到人生巔峰。
某次因意外扭傷腳,李女發現腳傷拖了很久都沒好,這才意識到過重的體重已對骨骼關節造成負擔,她到羅東博愛醫院醫學減重中心求診,透過外科手術成功瘦身,術後重建規律運動、均衡飲食的好習慣,「打掉重練」展開新生活。
邱旭緯醫師以新陳代謝科的角度解釋,其實不只慢性疾病,生活中諸多不適也常與肥胖有關,但因不構成疾病而常被忽略。如護理師個案李女因體重過重、肌肉量不足,導致身體協調性不佳,因此容易扭傷。
皮膚傷口不易癒合也是肥胖的影響之一。長期高體脂高血糖的環境會導致胰島素阻抗,延長身體發炎反應,延緩傷口痊癒。身體不適使活動量降低,形成加重肥胖的惡性循環。另外,肥胖也會導致賀爾蒙分泌失調,影響腦內神經傳導物質,使得情緒調適能力下降,若本身有慢性身心壓力、睡眠品質不佳,肥胖會使得症狀更惡化,長期下來易倦怠、憂鬱、失眠。
「別忽略生活中的不適感!」邱旭緯醫師強調,這些看似輕微也不易確診的症狀,逐漸累積會導致更嚴重的慢性病。同時也應積極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運動、睡眠、壓力管理等調整來改善生活型態,設定具體目標,並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