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看中醫時,常聽到醫生講「濕氣重」。那究竟怎樣叫「體內濕氣重」? 臨床上會有幾個望聞問切的切入點,供大家參考:

 

體內濕氣重的臨床切入點

1. 把脈時,脈沉濡,應指而不起,有可能為陽氣不足或者濕蒙阻脈……

2. 腸胃道的症狀往往最為直接: 常見脘胃痞悶,不思飲食,容易脹氣、腹瀉、噁心想吐,口中時常有黏膩感….. 舌診見 苔厚膩,舌淡胖有齒痕。

3. 就望診而言,面色萎黃,精神差,疲勞困頓,四肢、頭面沉重,略帶浮腫,常打呵欠…..最直觀的即是肥胖,體脂肪過高。而汗皰疹、濕疹等皮膚疾病也和體內濕氣有關。

4.見於婦女之疾病有幾方面

(1) 白帶分泌物異常增多,常合併慢性陰道炎纏綿不癒

(2) 月經不規則,尤其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多見痰濕體質

(3)痰濕聚久成「癥瘕」,可能形成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甲狀腺結節等…..

(4) 痰蒙心竅,亦有可能造成意識障礙、精神抑鬱、失眠等問題。

 

「濕」對人體影響之甚,「排濕」工程不可少

以下推薦給大家幾個要點去執行

1. 清淡飲食,少吃重鹹、重油、太甜的食物,以免造成脾胃負擔,使其運化失常,脾虛則生濕。

2. 少喝啤酒、冰飲,少吃生冷水果,尤其是寒性水果 (瓜果、柑橘、梨……) ,因寒食、寒飲會使腸胃蠕動功能停滯,阻遏陽氣。

3. 適度伸展、運動,排汗,促進新陳代謝,調整體內氣機升降。

4. 保持充足睡眠,調節食慾、代謝、荷爾蒙分泌等,幫助身體機能正常運作,促進代謝。

5.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透過排汗機制加速「排濕」。

6. 建議使用空調、除濕機等,使得室內空氣乾爽,免得濕氣滯留室內,進而讓濕氣入侵身體。

7. 避免淋雨,玩水後要及時擦乾身體。

 

就中醫治療而言,常見的保養方式

1. 藥物方面: 除濕、化痰之方劑,如二陳湯、溫膽湯等,組方中加強脾胃功能,行氣化痰。另外石菖蒲、鬱金、

半夏等藥物則有開竅解鬱、醒神化痰等功效。在臨床上,某些濕氣重的患者常伴有失眠、抑鬱等問題,此時隨症加減,便可以同時兼顧標本問題去治療,往往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2. 艾灸: 艾草為「純陽之體」,透過艾灸的治療,可給予身體溫陽的作用,提升體內陽氣,排寒除濕,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尤其是在腹部的一些穴道上(如中腕、氣海、關元等穴位)給予艾灸治療,能有效縮小腹圍,促進腸胃蠕動;就婦科治療而言,艾灸也是很好溫宮排寒除濕的利器,有卵巢囊腫、肌瘤、月經不規則、痛經、不孕等問題之患者,亦可由中醫師診斷後進行艾灸治療。

 

以上論述可知,「濕」所造成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疾病,亦會影響神智、精神狀態、疲憊感……而女性的身心較為敏感,中醫論述之「肝氣鬱結」指的是肝的調節氣機功能失常,與情緒、壓力關係密切。情緒不暢,影響了消化功能,即中醫講的「肝木剋脾土」,這是古人所觀察到的現象;而就西醫學上,即某方面的「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的消化不良、腸躁症….. 腸胃功能失司,就容易導致代謝廢物「濕」的產生。

 

所以,保持情緒調達、心靈愉悅是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大家所要去關注的課題。可透過冥想練習、聽輕音樂、踏青、曬太陽、運動等舒壓方式,找回身心的平靜,提升自癒力。

 

本文作者:中醫師 朱峻瑩  (珍珠醫師)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