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前一刻買家突砍20萬!房仲「自砍10萬服務費」內幕曝光

房市交易市場近期出現令人瞠目結舌的交易亂象。一位首次賣房的屋主遭遇買方在已經達成千萬成交共識、代書到場準備簽約的關鍵時刻,突然以「頭期款有困難」為由要求降價20萬元,最後在仲介願意自掏腰包吸收10萬元價差的情況下才勉強完成交易。這起事件揭露了房市交易中不為人知的議價手法與行業潛規則。

 

簽約前臨時變卦 買家議價手法惹議

這起交易糾紛發生在買賣雙方已經透過仲介多次協商,最終達成1000萬元成交共識後。就在代書到場、賣方起身準備簽約時,買方突然改口表示家人無法資助那麼多頭期款,只能出價980萬元,讓原本已經敲定的交易瞬間生變。

 

令人意外的是,當賣方表達不滿準備離開時,買方又改口願意以990萬元購買,而仲介為了促成交易,竟願意從服務費中扣除10萬元來補足價差,確保賣方實拿金額不變。更引人注意的是,買方身旁還站著兩位其他仲介公司的業務人員,疑似有「高人指點」。

 

房仲業的潛規則與競爭生態

房地產業內人士透露,這種「簽約前最後砍價」的手法在業界並不罕見,特別是在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時更為常見。有些買方會利用賣方已經投入時間成本、心理期待成交的心態,在最後關頭再次殺價,賭賣方會為了避免交易破局而讓步。

這種行為雖然不道德,但在法律上卻難以約束。因為在正式簽約前,任何口頭協議都不具有法律效力,買賣雙方都還有反悔的空間。」

 

仲介的兩難處境與行業生態

更值得關注的是仲介在這場交易中的角色。為了促成交易,仲介寧可自砍服務費也要留住買賣雙方,反映出房仲業的高度競爭與業績壓力。根據業內慣例,仲介服務費通常為成交價的4-6%,這筆10萬元的讓利相當於仲介個人少賺了相當比例的佣金。

這種情況顯示部分仲介為了成交業績,可能容忍甚至鼓勵買方使用這種激進議價手法,長期下來將損害行業形象和交易信任度。

 

專家觀點:口頭協議雖無拘束力但屬誠信問題

雖然房屋買賣在簽訂正式契約前都可以反悔,但這種行為涉及誠信問題。如果能夠證明買方是惡意議價,賣方理論上可以主張信賴利益受損,但實務上舉證困難,很少會真正採取法律行動。為了避免類似糾紛,買賣雙方可以在議價過程中簽署『意向書』或『備忘錄』,雖然不具正式契約效力,但能增加心理約束力。同時也應該明確約定違約責任,提高反悔成本。」

房市交易本應建立在互信基礎上,但這起事件揭露了市場中存在的議價亂象與行業潛規則。對於買賣雙方而言,選擇信譽良好的仲介業者、明確交易流程與責任,以及在關鍵節點留下書面記錄,都是避免類似糾紛的重要方法。

 

M觀點 對於房仲業者來說,這起事件也應該引發行業自省:

過度追求成交業績而容忍不道德議價手法,長期來看將損害行業形象與消費者信任。建立更透明的交易機制與行業規範,才是促進房市健康發展的正確方向。畢竟,良好的交易體驗不僅關係到單次成交,更影響著整個行業的長期發展。

M傳媒 https://94m.com.tw/ 

閱讀原文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賴傳媒、記者爆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