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頁面 4730

寶齊萊經典錶款強勢登再臨 韻現一見難忘的綠面藝術三部曲

▲Carl F. Bucherer Manero Flyback Green Mood Shot 。(圖/品牌提供)

記者陳愛金 / 台北報導

致力表現獨家風格的寶齊萊,歸功機芯自主的技術優勢,品牌跳使用其他機芯的設計常態,觸發錶款面盤佈局更加獨特與靈活,令佩戴者散發不同凡響的個人魅力,同時在面盤用色上,更是展現品牌設計的獨到思維,其中尤以綠色系面盤的別緻氛圍,被消費者視為激起購錶熱情的超級大物;因為配額珍稀,造成寶齊萊經銷體系的應接不暇。

第一部曲 柏拉維三地時間計時碼錶

活力好動的陽光表現・盎然爭豔的春意翠綠

透過色彩鮮明的翠綠色系,賦予柏拉維三地時間計時碼錶春意四溢的盎然生氣,顛覆了頂級運動腕錶的用色想像,表現活力動感的時尚潮感;歸功於新穎別緻的高明度色彩,柏拉維三地時間系列,成為寶齊萊近幾年,在複雜功能運動腕錶領域的精彩之作,為許多關注品牌的頂尖消費者,留下深刻得印象,錶款運用46.6mm豪邁錶徑,賦予面盤留下更為寬廣的佈局空間,巧妙運用多層次的刻度外圈,大器吐露錶款搭載華麗功能的菁英風範。

滿載華麗運動外顯風格的柏拉維三地時間計時碼錶,令年輕世代消費者十分著迷,搭載CFB 1901自動上鏈機芯,備有實用計時功能以及精密的三地時間顯示功能,同時具備佈局清晰的優勢,令配戴者輕鬆掌握三地時間。機芯動力儲存42 小時,並獲得瑞士官方天文台認證,讓配戴上柏拉維三地時間計時碼錶的您,盡顯好動×精準的型男風範。

第二部曲 馬利龍環型動儲腕錶系列

紳士格調的質男風範・煥發悠然靜謐的嵐峰松綠

有別於柏拉維三地時間計時碼錶,外顯奔放的華麗運動錶格,而另一款為寶齊萊囊括各界好評的馬利龍環型動儲腕錶,在寶齊萊設計團隊的巧思之下,運用充滿禪意的松綠色系,為錶款披上令人難以釋手的異彩。馬利龍環型動儲系列,搭載擁有全球專利的CFB A1011環型自動上鍊機芯,體現寶齊萊工藝非凡的領先地位;歸功於機芯自製的工藝基礎,馬利龍環型動儲腕錶,面盤三點鐘位置的動力儲存顯示,與 6 點鐘位置佈局的小秒、9 點鐘位置的星期顯示及 11 點位置的大日曆佈局分明,不僅給與佩戴者視覺舒適的平衡美感,更加體現面盤功能佈局的韻律感,為了給予消費者超越傳統印象的感動,寶齊萊運用製作複雜的工序造面盤綠色調的漸變烤漆技術,令悠然的松綠色,由邊緣的濃豔至中央的輕淺色調,不僅增益錶款細膩可看性的同時,為喜愛沈穩內斂風格的您,散發極致出眾的迷人風範。

▲(圖/品牌提供)

第三部曲 寶齊萊馬利龍飛返計時碼錶

冒險風格的硬底氣魄・探幽秘境的奔野勁綠

在上一世紀飛返計時功能,對於飛行員來說,幾乎稱得上是飛行任務的「保命裝置」,原因在於飛返功能協助飛行員計算往返之間時間與油料的重要功能,飛行任務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而言,每一趟的順利起飛,亦不能確保平穩降落的飛行風險,奠定飛行腕錶對於現代人而言,是傲空天際與冒險患難的硬漢表徵。

近幾年在計時系列,展現韻味出色的設計張力,寶齊萊馬利龍飛返計時碼錶,是眾多精彩腕錶中,具有雙向性格的頂尖之作,擁有速度與豪邁血統的寶齊萊馬利龍飛返計時系列,運用貼近大地靈感的橄欖綠,賦予錶款奔放的曠野情懷。寶齊萊馬利龍飛返計時透過精緻的鏤空柳葉指針與復古風格突出的蘑菇形按把,為了讓消費者更加隨性切換正裝與休閒的穿搭思考,錶款特別採用中性皆宜的43mm錶徑,為生活面向多變的您,提供最強百搭的豪邁應援。

欲瞭解更多資訊,請瀏覽 carl-f-bucherer.com

美國百年精品 CROSS SHEAFFER年終特賣一折起 12/6(一)~12/10(五) 超值好康優惠搶購錯過等明年

▲名筆配件品牌CROSS 和SHEAFFER年終特賣會。(圖/品牌提供)

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百年工藝精神最具代表名筆配件品牌CROSS 和SHEAFFER,於2021/12/6在台灣分公司展開為期一週的年終特賣會,提供精選商品1折起限量回饋給廣大CROSS及SHEAFFER粉絲朋友。多款過季優質商品如暢銷筆款、皮件、精選禮盒、特殊限定筆款,節慶筆款、當季瑕疵品區及尋寶專區等,全部1折起。

▲精選商品1折起限量回饋。(圖/品牌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接近聖誕節及春節另有推出超值福袋任意組合,限時限量搶購,超高CP值保證搶到賺到。消費加碼活動,使用實體五倍劵滿1000元還可贈送Cross口袋細原子筆一支唷!粉絲們不論送禮或自用都可輕鬆找到符合您預算與需求的精品,所有特賣商品數量有限、賣完為止,喜愛CROSS和SHSEAFFER的您們,請把握每年僅有一次、物超所值的百年品牌年終特價優惠活動,錯過絶對可惜!!

▲精選商品1折起限量回饋。(圖/品牌提供)

關於 CROSS

Cross Company是高檔書寫工具的全球創新者,它製造了現代歷史上一些最受認可和最暢銷的筆。 自1846年以來,Cross的名字一直代表著毫不妥協的質量,超前的設計和專業的服務。

幾代人用標誌性的Cross筆慶祝了個人和專業上的重要里程碑。如今,現代潮流的設計將經過久經考驗的經典與不斷發展的筆和配件系列結合在一起,以供那些在日常書寫體驗中珍視奢侈品的人們使用。

▲精選商品1折起限量回饋。(圖/品牌提供)

特賣會日期:2021年12/6(一)~12/10(五)

特賣會時間:10:30~18:30

特賣會地點: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188號7F (捷運南京三民站2號出口)

特賣會電話:0800-226-868

CROSS台灣網站:www.cross-tw.com

建置多元安全校園運動環境 帕奧選手劉雅婷、東奧選手黃渼茜 出席體育署校園體育平等論壇

▲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組潘婉馨(左二)副組長,致贈感謝狀感謝校園體育性別平等論壇論壇講師群。(圖/體育署提供)

記者陳愛金 / 台北報導

教育部體育署為推廣校園體育性別平等教育及防治宣導工作,委託國立臺灣大學在(3)日辦理第三屆「校園體育性別平等論壇」,邀請帕奧選手劉雅婷及東奧選手黃渼茜一同參與,期能透過性別平等教育推動單位、專家、學校教師、教練及選手的分享,讓大眾重視建置多元及安全的校園運動環境議題。

第三屆校園體育性別平等論壇規劃以四大議題進行,包含國際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展進程、校園體育運動與身體自主權、校園體育運動性別平等相關經驗分享,並提出校園體育性別平等未來展望,深入解析從國際到臺灣的性別議題。期透過專家學者們意見交流及體育運動性別平等相關經驗分享,得以激發社會大眾對於校園體育運動有關性別議題的重視,厚植社會影響力,積極建構體育教學及運動訓練之友善性平環境。參與人員則廣泛邀請包括歷年初階、進階培力營種子教師以及對運動空間與性別平等有興趣或各大專院校師生參加,期望可以有更多延續性的效益,拓展影響力廣度。
▲東奧選手黃渼茜及帕奧選手劉雅婷擔任第三屆「校園體育性別平等論壇」與談人。(圖/體育署提供)

今年論壇除了由重量級運動與性別平等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於論壇中進行專題分享及議題討論外,也邀請校園電影巡迴講座之講師分享校園推廣經驗,從學術研究到實務推展進行多元對話;此外,搭上東京奧(帕)運的話題性,邀請東奧選手黃渼茜以及帕奧選手劉雅婷選手分享登上國際競技舞台,在培訓及比賽期間所體驗的性別平等教育推展進程。與談貴賓包括國立臺灣大學葉德蘭教授、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蘇芊玲監事、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莊淑靜監事、國立東華大學張德勝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方念萱副教授等性別平等領域專家學者,也邀請進階培力營種子教師林佑霖、李彩華、林煦婷以及國立金門高級中學體育教師林偉倫出席。

學校是百年樹人的園地,多元及安全的校園運動環境,有利於學校的體育活動推展,以及運動訓練的穩定進步與發展,因此,體育署特別規劃辦理建置多元安全的校園運動環境的各項專案計畫。其中「校園體育性別平等論壇」更是歷年專案在系列活動執行後,由專家學者進行專題分享及相關議題討論,據之以提出未來倡議校園體育運動性別平等及安全的政策主張。因此,為達成建立「運動性平、攜手同行」友善運動空間的終極目標,體育署仍將偕同所有關心體育運動的人持續努力。

校園體育(運動空間)性別平等教育推廣FB粉絲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enderpe/)。

擁抱數位轉型 翻轉疫常時代

▲(圖/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Covid-19疫情出現後,「零接觸」成為新常態,使得消費者的生活型態、消費習慣及行為常模,均已產生變化。由於過往的商業獲利模式,可能無法持續實現,因此運用科技協助業者重塑商業獲利模式,重啟與消費者間的對話,是產業的重要課題。由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主辦,在12月2日登場的「數位轉型線上論壇」上,邀請了4位專家、產業代表,暢談服務業數位轉型與精準行銷的戰略思維、疫常時代的轉型趨勢以及企業轉型實例,吸引超過500位產業代表共同關注。

研院執行經濟部技術處「新常態下服務科技輔助數位轉型計畫」,已有多年時間,特地舉辦這場論壇,擴散計畫執行成果。商研院代理院長王建彬致詞表示,今年計畫重點聚焦於AI人工智慧的應用、建置消費光譜與X、Y世代消費者行為偏好的常模,以及分析消費性格光譜,並且利用AI能量,分析台灣健身器材產業的消費者行為、消費趨勢,並進行升級轉型,為商業模式帶來改變與創新。

他進一步表示,商研院也同時培養國內行銷科技(Martech)能量,建立精準行銷的服務,協助國內重量級百貨公司,進行會員制度的管理,建置客戶數據平臺(Customer Data Platform,CDP)生態系,展開RFM模型的分析與管理,瞭解顧客行為、改善會員服務。

論壇一開始,商研院人工智慧服務綜合研究所所長范慧宜以「數位轉型戰略思維」為題,剖析未來服務科技幫助企業產生新動能的新局面。她表示,歷經疫情的影響,消費者愈來愈重視個性化、客製化的服務,因此企業打造服務及消費體驗的個性化,必須將不同的世代、消費性格、虛實整合(OMO)消費行為、商模偏好等大數據,列為整體性的洞察。

「商研院今年度針對疫後生活型態,開發一套消費行為配適系統,幫忙企業找到正確的TA(目標客群),瞭解TA的消費行為。目前這套系統已經累積了超過6萬5千個常模,提供企業運用。」范慧宜強調。

數位轉型課題刻不容緩,在疫情下,全球企業持續加碼投資數位轉型。曾任職於Google的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副教授廖世偉,觀察國外企業的數位轉型經驗,認為他們在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整合)部分,無法取得長足的進步,例如中國想要倚靠共享經濟,展開數位轉型,像是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均遭遇「落地即墜毀」的問題。

「很多企業做數位轉型的步伐,跳得太快,我認為應該從『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的三部曲,循序漸進地去執行,會比較穩妥。」廖世偉表示。

近年來,商研院結合網路科技與數位科技,藉由大數據分析、AI網紅等策略,輔導業者精準行銷,進軍東南亞市場。商研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研究員黃仁豪,則在論壇中分享海外市場的精準行銷戰略思維。

他指出,精準行銷屬於行銷科技(Martech),主要以客戶為核心的觀點,看待一切買賣商品服務相關的商務流程,將商務活動以更無縫的方式進行,創造優質客戶體驗,同時企業務必記住資訊流、金流、物流、商流(新零售)的4項重點領域,皆須透過資訊科技,先應用於行銷科技創新,最後完成於智慧物流,才能達成融合創新。

處在疫情黑天鵝的時代,百年企業遇到的風險將會更高。立足台灣茶業103年的華剛企業,今年建置完備的網購、線上消費系統,從7月至今,已經完成1千多筆的交易,而且從管理後台數據顯示,年輕消費族群的回購率極高。

華剛企業執行長、第五代接班人杜蒼林說,由於台灣年輕人沒有喝茶的習慣,分不清綠茶、紅茶、烏龍茶,華剛透過資料搜集、問卷調查,做出一套全台第一套線上「數位伺茶師」系統,讓消費者加入華剛Line後,從體驗小遊戲當中,發掘自己喜愛的茶風味。

「我們搭配線上獎勵、優惠、購物金,讓消費者願意留下資料,然後寄上系統推薦的茶葉贈禮,給消費者品嚐。如果客人喝了很喜歡,對方就會成為我們的客戶了!」杜蒼林表示,百年老店轉型,比新興產業可能多了一些困難,所以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從認識自己開始做起,知道自己強弱項及資源,依據眼下掌握的優勢,想辦法找到適當的合作夥伴、技術廠商,執行數位化,然後多問、多學、多看、多聽,先求有、再求好,由淺而深地走好每一步。

對企業來講,數位轉型是一件傷筋動骨的大工程。范慧宜認為,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時,應先盤點自己的狀態、需求,並且要知道如何應用科技;再者,數位轉型無法在一、兩年間完成,建議選擇可以長久陪伴的顧問公司,一起投入轉型;最後則是在公司內部建立信任鏈,從小範圍實施數位轉型,然後再慢慢擴散,才是可行之道。

▲(圖/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

202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科技展

▲(左至右)醫管部黃文駿副院長、護理部吳姿蓉副院長、醫學研究部魏正宗副院長在醫療科技展合影(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數據研究團隊在醫學研究部魏正宗副院長帶領下,一年發表超過100篇期刊。中山附醫大數據團隊運用AI智慧與大數據資料庫分析,並且掌握研究設計及統計方法,持續發表高分論文,發揚光大!!!

Lumos 3.0醫療大數據平台在醫學研究之應用:本院與華碩合作開發雲端病歷系統(LUMOS),協助臨床研究人員設定研究框架,只要輸入關鍵字即可讓AI快速讀取病歷、檢查、報告與論文。

國際疾病分類AI系統-以人工智慧技術,拓展智慧醫院發展新變革:本院醫療資訊發展,再次於2021年的全國新創科技競賽-國家新創獎獲得肯定。本院與華碩研發中心(AICS),共同攜手醫療系統新創開發計畫,成功建立「AI 人工智慧自動化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系統」。透過AI協助推薦合適的編碼和組合,除了大幅提升疾病編碼效率之外,也加強病歷診斷處置的內容完整性,進一步提供研究及教學所需資料、醫療保險申報給付、醫療品質評估指標、醫院經營決策、衛生政策參考依據。

▲樂酷走路機器人LEXO。(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本院率先引進奧地利機器人Tyromotion上下肢系列,透過輸入關鍵字即可讓AI快速讀取病歷,使中風癱瘓、脊髓損傷等行動不便個案,重獲走路抬頭迎風的感覺。為服務全國各地神經損傷患者,本次引進奧地利的Tyromotion醫學科技公司研發最新「樂酷走路機器人LEXO」,為亞洲首套動態承重輔助末梢傳感走路機器人,結合「迪亞哥肩膀VR虛擬實境機器人DIEGO」與「莫札特手指復健機器人AMADEO」,期許讓個案上下肢皆能有密集適切的訓練,打造國際級機器人復健中心。復健醫學部蔡素如部長解釋,神經損傷個案在站立或平衡有困難時,需仰賴輔具與治療師的協助,才能小心翼翼跨出一步;現在藉由奧地利走路機器人科技輔助加上實境畫面回饋,讓個案跨出的每步皆能安全、自信並數據化紀錄分析訓練成果。

 ▲ (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護理臨床應用:護理部與資訊室攜手規劃、建置病房區的電子白板與床頭電子紙,這些設備的導入能有效掌握病人狀況,再造優質護理品質,提升病患與醫護的滿意度。

藥學臨床應用:藥劑科導入自動藥櫃(Automated Dispensing Cabinet,ADC),實質改善住院病人候藥時間,降低護理等單位緊急領藥的頻率,再度挑戰作業無紙化流程,避免作業訊息漏失、提升住院用藥交付安全。

 幹細胞治療近年成為國際所矚目焦點,也為病人帶來了一線曙光。本院於2021/05/17獲得衛福部核可執行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慢性或滿六週未癒合之困難傷口」(衛部醫字第1101663332號),對病人來說是多一個治療的選擇和機會。

中山附醫藥物檢測中心可以使用尿液檢驗進行「傳統+新興」毒品檢驗,但檢測視窗為1~5天。以進化武器「毛髮檢驗」除可涵蓋到30多種常查獲之「傳統+新興」毒品,檢測視窗可大幅增加到數月到數年之久(視毛髮長度),因此用毒者會擔心被事後追查出來而不敢使用,加上可常溫信件寄送,沒有需冷藏冷凍的檢體運送問題,且「毛髮檢驗」收費親民,高貴而不貴,極適合擔心子女吸毒之父母親。另外,醫療展上之體驗活動:仿真毒品模型,可讓民眾透過視覺與觸覺第一類接觸,練就「一眼識毒」的好功夫。總之,「尿液+毛髮檢測」加上「仿真毒品」之反毒訓練,讓吸毒者與大小藥頭——不「藥」不「要」。

※【新頭條-Thehubnews】提醒您:少一份毒品,多一分健康;吸毒一時,終身危害。
※ 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0800-請請您-幫幫我)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林安泰古厝延續閩南文化 舉辦慶生古禮獻上對新生命的祝福

▲林安泰古厝舉辦的「抓週」、「收涎」等民俗體驗活動。(圖/主辦單位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北市民政局每年都於林安泰古厝舉辦的「抓週」、「收涎」等民俗體驗活動,今年5月開始受疫情影響,6月-10月期間活動暫緩舉辦,改為大禮包線上登記索取,並加碼平安金任務,廣邀家長分享生命的喜悅!另外,系列活動包含寫生比賽、安泰小學堂也是深獲家長及學生喜愛,報名十分踴躍。隨著疫情趨緩,市府已於11月14日開放實體活動辦理,民眾迴響熱烈,今年「收涎」、「抓週」活動最終場分別於12月4日、5日辦理,也有許多爸爸媽媽趁著這兩天好天氣,帶小朋友來參加絹印體驗或是來園區走走,感受古色古香的閩南風情。

▲ 與親朋好友分享喜悅,對新生命的祝福。(圖/主辦單位提供)

今年因應疫情急轉變化,北市府為獻上最有誠摯的祝福,協助家長完成小孩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一個階段,貼心設計2,000份「抓週、收涎DIY大禮包」,開放民眾線上報名,即可免費索取,完成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平安金,象徵添財富、好運到之意。大禮包內容物豐富超值,完全復刻實體活動現場,「收涎」禮盒內附古早味紅色肚兜、壽桃玩具、收涎餅;「抓週」禮盒內附紀念相框、古早味紅色肚兜、米香、麵龜玩具2個、12樣代表各式職業或祝福的象徵物品等抓週禮俗用具,更邀請到 洪新富老師特製虎頭紙帽送給週歲孩童,並提供家長依照圖示流程及示範影片在家舉辦,鼓勵家長拍攝影片或線上打卡,與親朋好友分享喜悅,就可獲得限量平安金。

▲「收涎」禮盒古早味紅色肚兜、壽桃玩具、收涎餅。(圖/主辦單位提供)

民政局表示今年「抓週」、「收涎」體驗活動即將圓滿落幕,開辦以來累積突破2萬個新生兒家庭參與,還想要報名的民眾可能就要等到明年2月才有機會,現場平日也有開放自助抓週,歡迎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帶著小孩來園區逛逛,為小寶貝留下美好的回憶。

相關資訊可以參考活動官網:https://linat.com.tw/event1.php

第十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圓滿結束

第十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圓滿結束

來自世界各地權威性醫學專家及中醫藥專家線上線下聚首一堂

共同探討中醫藥全新發展及未來新機遇

香港2021年12月4日 /美通社/ —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今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圓滿結束。隨著近年中醫藥於國際舞台上的發展及影響力日趨顯著,加上自去年新冠疫情的出現,加速全球業界人士研究中醫藥治療和中西醫結合的未來發展,有見及此,今次第十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特別邀請超過30位來自世界各地別具權威性的醫學及中醫藥專家線上及線下出席大會,就今年大會主題「中醫藥惠及人類健康 全球中醫藥機遇與挑戰」進行交流及研討。

一眾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左6)、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右4)、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譚鐵牛(左4)、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右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左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署長林文健(左2)、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右2)、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永遠會長馮玖(左5)、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會長李應生(右1)、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左1)主持開幕儀式,為第十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揭開序幕。
一眾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左6)、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右4)、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譚鐵牛(左4)、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右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左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署長林文健(左2)、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右2)、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永遠會長馮玖(左5)、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會長李應生(右1)、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左1)主持開幕儀式,為第十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揭開序幕。

大會由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為指導單位,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辦,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港區世界中聯理事協會承辦,並由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為支持單位。

於會上,一眾致辭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譚鐵牛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席馬建中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永遠會長馮玖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部負責人張奇巴西聖保羅省衛生局傳統醫學部負責人 Marco Antonio de Moraes,以及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領導,同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署長林文健、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香港中醫中藥界聯合總會會長李應生、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馮奕斌也會主持開幕儀式,為第十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揭開序幕。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主席馬建中表示:「自1997年回歸後,香港中醫藥的發展開始邁進一個嶄新的階段。中醫藥已分別在依法規管、科研教育和服務市民方面建立堅固基礎,並穩步向前發展。在此次抗疫過程中,通過各界和政府多方的同心協力,有力地發揮了中醫藥在抗疫治療的優勢,為香港市民的健康保駕護航。」馬建中補充:「中醫藥於國際上的盟友越來越多,已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接受過中醫藥針灸、推拿或氣功治療的人數已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中醫藥作為重要的國際名片和健康使者,已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面對今次全球疫情的考驗,中醫藥於抗疫路上創下出色的成果,彰顯了數千年來中醫藥的獨特智慧和價值理念。」

30名來自世界各地別具權威性的醫學及中醫藥專家於線上線下圍繞中醫藥發展進行交流

今屆大會邀請了數十位來自世界各地權威性醫學及中醫藥專家出席進行學術性的交流,藉此促進中醫藥於國際層面上的傳播與發展、提升中醫藥業務水平並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更大貢獻。除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專家,其他專家來自法國、南非、西班牙、泰國、匈牙利、澳洲、巴西、希臘、菲律賓、日本、斐濟、納米比亞等國家和地區。大會設有主題報告及學術報告兩大部分,由主持連同多名中醫藥專家探討多個中醫藥發展的重要議題,當中涵蓋「香港中醫醫院的最新發展」「抗疫之路:中醫在香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破」「新冠病毒與新冠疫苗副作用的診治思路」「時空針灸在新冠長期症狀中的運用」「南非中醫中藥抗疫」「砒霜治療白血病臨床療效的確定」等,探視中醫藥的廣泛應用及抗疫療效,同時探討中醫藥於國際市場上未來發展的無限機遇。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永遠會長馮玖於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表示:「過去多年,香港中醫界的代表團積極到世界各地參加中醫藥的國際會議,今天終於由香港擔此重任,舉辦第十八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實在極具歷史意義,也見證了香港的中醫藥發展,又踏上一個新的台階。」馮玖補充:「在當今全球面對疫症的困擾下,中醫藥的臨床應用以及養生理念,就是一把讓人類打開健康之門的鑰匙。如何將這中華文化瑰寶不斷傳承創新,促進中醫藥事業融入全球醫療體系之中,正是我們的任務。」

圖片下載及說明:
https://bit.ly/3oh3Mr1

新冠確診12/4增11境外 8突破性感染10無症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最新疫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記者楊淨嵐∕臺北報導

國內COVID-19確診4日新增11例境外移入,8例為突破性感染,10例為無症狀感染者,各有5人為本國籍及印尼籍;本土及死亡個案持續「+0」。全國目前共16,648例確診,包括2,004例境外移入、14,590例本土病例;自2020年起累計848例死亡,其中836例本土、12例境外移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1例境外移入個案,5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50多歲,分別自美國(2例,案16749、案16759)、新加坡(案16750)、越南(2例,案16751、16755)、印尼(5例,案16752- 16754、案16757-16758)及柬埔寨(案16756)入境,入境日介於今年11月19日至12月2日;詳如附表:

附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523,52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504,860例排除),其中16,648例確診,分別為2,004例境外移入,14,5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

自2020年起累計8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6例本土、12例境外移入。本土死亡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2例、臺北市321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

後山小調∕偽裝的枯葉蛾

枯葉娥。(圖∕溫富振攝)

這一隻偽裝枯葉的蛾,差一點讓我看走眼,不得不令人讚嘆,造物者的神妙之作。

昨天,在庭園走動,看到院子的庭園燈上有一片枯葉,我好奇仔細觀察,有觸鬚,我用小樹枝輕輕觸摸,居然會稍微翻動身子,證實不是枯葉。

不過,即使被人觸摸,牠還是不肯離去,像老僧入定,一動也不動,枯葉蛾定靜功力真是了得,更是偽裝高手。(本文作者∕資深媒體人:溫富振)

走進瀘沽湖 摩梭手工藝文化帶動地方創生

圖、文/蘇宇琪

沽水湛藍山湛清,摩梭家訪拜神靈。
悠閒野鴨湖中戲,爛漫桃花岸上迎。
篝火光騰民族舞,走婚夜合玉人盟。
麻尼堆下晨三轉,瑪達咪哉吾亦誠。

瀘沽湖,是現今仍舊保留有母系社會傳統的摩梭人心中的「母親湖」,更是無數旅行者夢中的隔世仙境。湖中各島亭亭玉立,形態各異,林木蔥鬱,翠綠如畫,緩緩滑行於碧波之上的豬槽船和徐徐漂浮於水天之間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幾分古樸、幾分寧靜。

“在我差不多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做紡織的人就已經很少了。”據阿七獨支瑪回憶,摩梭手工紡織的衰落早就開始,青年時便只有祖母在偷閒的時候會織一些,就再沒見過別人做紡織了。

因為遊客來到瓦拉別後沒有什麼可以帶走的紀念品,中學畢業後在家操持的阿七獨支瑪想到了手工紡織,為什麼不能把摩梭人最傳統的手工當做禮物呢?帶著這樣的想法,阿七獨支瑪找出了塵封已久的紡織機,憑著從祖母那裡學到的紡織技術,重新拾起了這項摩梭人的傳統手藝。

隨著阿七獨支瑪的成功嘗試,村子裡也開始有婦女開始效仿,後來阿七獨支瑪組織了相關的培訓,進一步鞏固這些擱置了很久的生活技藝。於是這項幾乎已經失傳的技藝,在旅遊的帶動下逐漸恢復起來。

穿在身上的摩梭文化,它包含了摩梭人在價值觀與審美觀方面的一些的觀念。在傳統的摩梭人中,女性服

飾大多上面穿著為:領子和袖子均為黃色或是綠色的綢鍛內衣外面要套金邊衣,下麵需穿百裙裙,百褶裙的裙布至少要二丈四,裙長到腳踝部位,再用各種彩線繡上花邊。傳統的摩梭女性頭上還會佩戴氂牛尾做的假辮子,耗牛尾上纏青青或黑色額絲線並垂至腰部作為裝飾。摩梭男子一般有寬邊呢鏈帽,上衣則是金邊額大襟衣,需系腰帶穿寬腳褲,配戴腰刀,延承了祖先的遊牧之風,與藏族相似度很高。

摩梭服飾和藝術綜合複雜的工藝流程及其獨特的製品,見證了摩梭人的文化創造力,體現了它獨有的藝術價值和摩梭人的審美心理。

愛群兒童成長中心揭牌 建立「新兒科世代」照護醫療

▲愛群執行長翁紹評認為,精準備孕、安全養胎、還要順利生產、健康成長,才算成功。(圖/ 愛群兒童成長中心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愛群兒童成長12月正式揭牌,中心執行長翁紹評醫師表示,醫界與個人都必須重新定義懷孕、生產、養育的新概念。掌握千天顧好新生命更健康、更強健。

翁紹評表示,愛群兒童成長從生殖醫療跨入兒科,提供備孕婦女,掌握守護生命最初黃金的1000天。在臨床發現有些初生兒,單就疾病、症狀治療已經太晚了,從母親懷孕到產後的兩年,是掌握寶寶健康的關鍵黃金期,無論是體格或智能發展、疾病發生率、到往後二十年成年期的健康,都受到這1000天的影響。

國內生育率居全球倒數第一,從2020年開始人口首度邁入新生兒出生數低於老年人死亡數的負成長現象,少子化問題不可忽視。且根據統計,台灣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症,即使想生孩子,因為年齡、體質與環境等因素,花了很多醫療費用卻未能成功,為解決人口衰退的國安問題,政府於今年7月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減輕不孕夫妻的經濟負擔。

台灣在試管嬰兒的成功率,跟美國幾乎是並駕齊驅,台灣第一個通過澳洲生殖醫學會國際認證的愛群醫療執行長翁紹評說:「面對這個問題,『胎嬰預防醫學』的概念,這就是一個解決方案 !」

翁紹評說,大家必須開始建立一個新觀念,從基因檢測、免疫治療到血流風險評估,如何真正生下一個健康的小孩,將「胎嬰預防醫學」的概念每個階段掌握,落實安全養胎、順利生產、健康成長等三部曲,落實精準醫療的核心思維,讓新生命更為健康。

▲愛群醫療機構兒童成長中心正式營運。由愛群醫療機構執行長翁紹評(左四)偕同團隊,有愛群副執行長楊晨(右四),愛群中醫院教授陳建霖(右三),愛群兒童成長中心腸胃科醫師賴融徵,愛群婦產科馬佩君醫師,同時邀請觸控大廠宸展光電董事長孫大明(左三)、永豐餘集團再生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宜玲(左一)共同揭牌。(圖/ 愛群兒童成長中心提供)

第四款生物藥 復宏漢霖貝伐珠單抗漢貝泰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

上海2021年12月3日 /美通社/ — 2021年12月3日,復宏漢霖(2696.HK)宣佈,公司自主研製的貝伐珠單抗注射液漢貝泰®上市註冊申請(NDA)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治療:1)轉移性結直腸癌;2)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漢貝泰®是公司第四款獲批上市的產品,此前,利妥昔單抗漢利康®、曲妥珠單抗漢曲優®(歐盟商品名:Zercepac®)以及阿達木單抗漢達遠®已成功上市,覆蓋血液腫瘤、實體瘤、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公司商業化產品管線日漸豐富。

復宏漢霖董事長、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張文傑表示:「很高興復宏漢霖第四款產品獲得上市批准,該產品的成功獲批離不開所有參與該項目臨床研究的醫護人員、患者及各級藥監機構、主管部門給予的大力支持。復宏漢霖將在最大化生物類似藥價值的同時,積極拓展該藥與自有創新免疫治療產品如斯魯利單抗的聯合用藥,快速推進臨床進展,向更具創新能力的全球化生物製藥企業邁進,造福全球病患。」

復宏漢霖總裁朱俊先生表示:「肺癌和結直腸癌分別位列全球癌症高發第二、三位,在中國更是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存在巨大的治療需求。漢貝泰®與原研的相似性比對研究顯示出療效及安全性與原研高度相似,相信該產品獲批上市將進一步提升貝伐珠單抗的可及性,為肺癌、結直腸癌患者提供新的優質用藥選擇。」

完整證據鏈支持漢貝泰®與原研無臨床差異,未滿足臨床需求巨大

漢貝泰®是復宏漢霖按照《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自主開發的生物類似藥,獲得「十二五」、「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製)立項支持。此次產品獲批主要基於一系列研究數據,包括藥學比對研究、非臨床比對研究、臨床比對研究。區別於目前國內已上市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漢貝泰®在臨床安全有效性III期比對研究上選擇了轉移性結直腸癌適應症,成為國內目前唯一擁有轉移性結直腸癌III期臨床數據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為貝伐珠單抗在中國結直腸癌患者人群中的應用積累了更多臨床證據與經驗。該研究的詳細數據在第23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0年CSCO學術年會以口頭報告形式首次發佈,並獲評優秀論文,隨後於國際知名期刊BioDrugs正式刊出。漢貝泰® I期臨床研究結果也已於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發表。

據GLOBOCAN數據顯示,肺癌是全球發病率第二大高發癌種,2020年肺癌約佔全球癌症發病率的11.4%,我國約有超過81萬新發肺癌病例,位居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榜首。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占所有肺癌患者達80%-85%。結直腸癌為我國第二高發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肺癌。2020年我國新增結直腸癌病例55.5萬人。研究表明,在傳統化療方案基礎上聯合貝伐珠單抗,可顯著延緩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疾病進展,延長生存期,是目前晚期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

該藥通過特異性結合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阻斷VEGF與其受體結合,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防止腫瘤生長和擴散。原研貝伐珠單抗在國內獲批的適應症包括結直腸癌、肺癌、膠質母細胞瘤、肝細胞癌、卵巢癌和宮頸癌,並在全球範圍內獲批腎細胞癌、乳腺癌等多種實體瘤。由於藥物可及性等原因,貝伐珠單抗的臨床用藥需求仍未得滿足。復宏漢霖將繼續拓展其他適應症的申報上市,惠及更多患者。

持續探索更多療法

基於貝伐珠單抗在廣譜抗腫瘤領域的優勢,復宏漢霖正積極探索漢貝泰®聯合公司核心免疫治療產品斯魯利單抗(創新抗PD-1單抗)在腫瘤免疫聯合療法的研究。目前,斯魯利單抗聯合漢貝泰®已在一線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一線結直腸癌均開展臨床試驗,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處於關鍵III期臨床階段,在結直腸癌的II期臨床研究也同步推進中。通過公司持續探索,希望使癌症患者及早獲得腫瘤免疫聯合治療,進一步延緩患者的疾病進展,改善生存現狀。

復宏漢霖在漢貝泰®的基礎上,根據眼科用藥的需求對該藥處方、規格和生產工藝進行優化,開發活性成份不變的新的眼科制劑產品HLX04-O(重組抗VEGF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擬用於治療眼科疾病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AMD)的治療。2021年上半年,HLX04-O陸續於澳大利亞,美國,拉脫維亞、匈牙利、西班牙等歐盟國家及新加坡獲批開展III期臨床試驗,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將加速推進。此外,HLX04-O用於wAMD治療的III期臨床研究亦於中國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未來,復宏漢霖將持續踐行「可負擔的創新,值得信賴的品質」的核心理念,積極推動更多高品質生物藥的研發與商業化,持續豐富創新靶點佈局,並積極開展雙特異性抗體、抗體偶聯藥物(ADC)等產品的開發,為全球患者帶去高質量、可負擔的創新治療方案。

相關鏈接 :

http://www.henlius.com

香港品質保證局專題研討會 可持續金融及氣候適應 • 香港 2021

香港品質保證局專題研討會 可持續金融及氣候適應 • 香港 2021

宣布嶄新倡議 配合政府氣候策略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1年12月3日 – 香港香港品質保證局今天假港島香格里拉酒店,舉行香港品質保證局專題研討會2021,並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擔任主禮嘉賓;以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先生、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先生擔任特別嘉賓。

 

國際性研討會 探討前瞻課題

這次國際性研討會的講者陣容鼎盛,雲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 (UNEP FI)、負責任投資原則 (PRI)、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TCFD) 、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際金融公司,以及香港特區的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金融發展局及金融業界的領袖和專家,就可持續金融和氣候適應等課題,分享最新趨勢和真知灼見。當日活動同步進行網上直播,現場及線上共吸引超過  600名來自政府部門、監管機構、中外銀行和金融機構、商會組織、外國使節、學術機構及環保社團等領袖參與。

 

推動碳中和、氣候風險管理及TCFD報告的新倡議

近年,本局積極開發嶄新服務,支持香港可持續經濟發展,當中「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認證計劃」是重點之一,至今獲證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行總額超過350億美元。在今日的研討會上,本局更宣布一系列嶄新倡議,以配合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策略,包括推出碳中和證書、氣候風險管理指數、TCFD報告指數,以及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專才培訓和註冊等服務。

 

本局主席何志誠工程師表示:「這些新服務將於短期內推出,期望有助金融機構為滿足監管要求做好準備,以及協助上市公司和不同機構,展示他們在碳減排和應對氣候風險方面的進展和成就。 」

 

他續道:「為了回饋社會,本局正開發名為『LightShare』(『分享易』)的網上知識分享平台,透過創新簡便方式,促進人才及技能培訓,協助金融及不同行業,推動可持續金融、TCFD報告編制、碳減排、氣候風險管理,加強社會整體抗疫靭性,促進疫後復甦。」

 

嘉許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行機構及服務供應商

研討會同場亦舉行了「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大獎2021」的頒授典禮。此嘉許活動旨在表揚致力在香港促進發行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工具的機構、領袖及策略專才,讚賞他們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今次共有36間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的企業、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獲嘉許,並有38位業界領袖及67 位精英受表揚。

 

本局總裁林寶興博士表示:「我相信這些獲嘉許機構的良好做法,會啟發更多企業,為環保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攜手締造一個更具韌性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活動相片

按此下載高清活動相片

001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右三)、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先生(左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先生(右一)、香港品質保證局主席何志誠工程師(左三)、香港品質保證局副主席黃家和先生(右二)和香港品質保證局總裁林寶興博士(左一)在「香港品質保證局專題研討會2021」上合照。

 

002 香港品質保證局主席何志誠工程師在會上致歡迎辭。

003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擔任主禮嘉賓。

004 主要嘉賓與銀行業領袖及代表合照。

 

香港品質保證局「機構嘉許計劃」


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大奬2021

 

獲嘉許機構及獎項名單

機構名稱

獎項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香港商業銀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債券框架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水務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安樂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建造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香港商業銀行業)

–  最大規模單一人民幣綠色債券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服務機構(粵港澳大灣區企業)

– 最多數量綠色及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網上綠色貸款評定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航運業)

–  最大規模單一藍色債券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金融投資行業)

–  最大規模整體綠色債券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機構(香港商業銀行業)

– 最大規模單一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可再生能源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ESG銀行服務)

– 卓越遠見綠色及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框架

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機構(開發性金融機構)

– 卓越遠見綠色債券框架

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採礦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 (金融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債券框架

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服務機構(酒店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天然氣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國企及地方政府項目)

– 卓越遠見綠色債券框架

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機構(銀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債券框架

中國旭陽集團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原材料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招商永隆銀行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銀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債券框架

荷蘭合作銀行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乳牛畜牧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荷蘭合作銀行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化工製造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東方匯理銀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大中華區投資級融資服務)

– 最大規模整體綠色債券

中國船舶(香港)航運租賃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機構(船舶租賃行業)

– 最大規模單一藍色債券

中怡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精細化工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中國房地產行業)

– 最大規模整體綠色債券

恒生銀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粵港澳大灣區企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恒基陽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房地產信托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中國工商銀行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機構(全球商業銀行業)

–  最大規模整體「碳中和主題」綠色債券

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機構(香港商業銀行業)

-最大單一「碳中和主題」綠色債券

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城市建設投資行業)

– 最大規模整體綠色債券

大悅城地產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中國商業地產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利奧紙品集團財務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印刷傳訊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五礦地產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機構(央企房地產行業)

–  最大規模單一可持續發展債券

三菱和誠金融(香港)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金融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碼頭及物流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機構(交通運輸行業)

– 最大規模單一綠色債券

Natixis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原材料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船舶租賃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香港光電控股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可再生能源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牽頭經辦行(中國綜合房地產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債券框架

三井住友銀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天然氣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東亞銀行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服務機構 (印刷和通訊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大華銀行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服務機構(印刷和通訊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框架

大華銀行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結構顧問(房地產行業)

– 卓越遠見綠色貸款績效指標

維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快速消費品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葉氏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化工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香港雲能國際投資有限公司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貸款發行機構(可再生能源行業)

– 卓越遠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績效指標

 

*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品質保證局「機構嘉許計劃」

 

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大奬2021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領袖名單

機構名稱

姓名

職位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陳志輝

金融市場部總經理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周大勇

公司業務一部總經理 

安樂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鄭偉強

首席財務總監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陳愷怡

中銀香港司庫主管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謝小玲

中銀香港工商金融部總經理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范頴如

中銀香港環球企業金融部副總經理, 可持續業務發展總監 (公司金融)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張凡

中銀香港環球企業金融部副總經理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屈詠琴

公司業務總監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劉鎧傑

董事總經理 資本市場主管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應健佳

交易銀行與資本市場部主管

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

李曦光

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行長

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李雲濤

副總裁

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  

張興 

董事總經理 

中國旭陽集團有限公司

楊雪崗

主席兼行政總裁

荷蘭合作銀行香港分行

Landy Ma

Managing Director, Head of the Wholesale Clients, China

荷蘭合作銀行香港分行

Cédric Chaudron

Head of Capital Markets, SEA & India Head of Sustainable Finance, Capital Markets, Asia

東方匯理銀行

Antoine Rose

可持續發展銀行業務亞太區主管

中國船舶(香港)航運租賃有限公司

鍾堅

執行董事及董事長

中怡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楊毅融

主席兼總裁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

陳藝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環球資本市場部主管及董事總經理

恒生銀行

林燕勝

商業銀行業務總監

恒基陽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吳兆基

行政總裁

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羅施毅

興業銀行總行綠色金融部總經理

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郭明

行政總裁, 興業銀行香港分行

大悅城地產有限公司

曹榮根

執行董事、總經理

利奧紙品集團財務有限公司

黎景隆

首席財務官及集團董事

五礦地產有限公司

何劍波

主席

三菱和誠金融(香港)有限公司

中村 太

董事

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

盧偉民

集團董事總經理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許亮華

財務總監

Natixis

Orith Azoulay

Global Head of Green & Sustainable Hub – Natixis Corporate & Investment Banking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分行

張麗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香港分行行長兼行政總裁

香港光電控股有限公司

吳克耀

董事

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鄧建華

董事總經理

大華銀行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葉楊詩明

大中華區行政總裁

維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李潔琳

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

葉氏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葉鈞

副行政總裁

香港雲能國際投資有限公司

顏炯

董事長

 

*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品質保證局「機構嘉許計劃」

 

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大奬2021

 

傑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策略專才名單

機構名稱

 

策略專才(

姓名職位

策略專才(二)

姓名職位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施雲飛

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

程柏濤

債務資本市場部組長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劉國恩

公司業務二部副總經理

姚沛良

公司業務二部副總經理

安樂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黎錦雄

首席環境工程總監

鄭宜琪

高級可持續發展主任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楊健文

中銀香港環球企業金融部戰略項目統籌處主管,可持續業務發展主管 (公司金融部)

呂潔荔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策略規劃處高級策略規劃師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胡堅毅

中銀香港環球企業金融部企業業務一處處主管,助理總經理

李思瑛

中銀香港環球企業金融部戰略項目統籌處高級業務策劃經理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李麗華

中銀香港環球企業金融部企業業務三處處主管,助理總經理

袁敏婕

中銀香港環球企業金融部債務資本市場處高級經理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陳啟成

中銀香港機構業務部銀行業務處主管,助理總經理

陳明照

中銀香港環球企業金融部債務資本市場處主管,助理總經理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鄧瑞傑

銀團貸款團隊 執行董事

張映瀅

結構性融資團隊第一副總裁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

黃海

高級副總裁

周思雨

助理副總裁

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

張翔

總經理

吳春雷

一級行員

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馬志琦

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 資本運營中心副總經理

/

/

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  

賈曉放 

執行總經理 

張揚 

經理 

中國旭陽集團有限公司

韓勤亮

集團副總裁

孟喜路

副總工程師

荷蘭合作銀行香港分行

Vincci Hong

Associate Director, Capital Markets, Asia

Jacky Liu

Executive Director, Wholesale Clients, China

荷蘭合作銀行香港分行

Rosemarie Thijssens

Sustainable Finance Specialist

Navneet Soni

Managing Director and Head of Wholesale Clients, India

東方匯理銀行

曾嘉汶

可持續發展銀行業務大中華區主管

黃家偉

可持續發展銀行業務分析員

中國船舶(香港)航運租賃有限公司

李峻

總會計師

郭居

計劃財資部副總經理

中怡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韓歡光

執行董事 – 策略融資與資本市場

林國健

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

趙敏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債務資本市場部董事

/

/

恒生銀行

香漢榮

結構融資、商業房地產及企業顧問業務主管

許珍玲

銀團融資及企業顧問服務部主管

恒基陽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盧玉芳

首席財務總監

葉美鈴

投資及投資者關係總監

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喬連華

興業銀行香港分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

孔宇雯

興業銀行香港分行企業金融業務管理部總經理助理

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陳睿昭

興業銀行總行綠色金融部高級經理

林捷

執行董事,興業銀行香港分行債務資本市場主管

大悅城地產有限公司

吳立鵬

財務總監

郭鋒銳

副總經理

利奧紙品集團財務有限公司

梁文聰

瑞穗銀行企業銀行部(香港)董事總經理

麥詠妍

利奧紙品集團集團財務部助理經理

五礦地產有限公司

陳興武

執行董事、副總經理

鄧英杰

財務總監

三菱和誠金融(香港)有限公司

金城 智盛

經理

/

/

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

曹學昭

財務總裁

/

/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彭海興

司庫

陳得倫

助理司庫-融資及風險管理

Natixis

Raghu Narain

Head of Investment Banking Asia Pacific, Natixis Corporate & Investment Banking

/

/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朱軍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香港分行副行長兼副行政總裁

蘇海儀

結構融資主管

香港光電控股有限公司

劉傑恩

財務總監

黃鎮坤

首席執行官

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

Rahul Sheth

Global Head of Sustainable Bonds

黃翠芝

董事总经理

大華銀行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吳滿輝

董事總經理 商業銀行業務主管 香港及大灣區

高惠祥

商業銀行業務高級副總裁及中心主管

大華銀行有限公司香港分行

黃翠婷

大華銀行香港分行企業銀行綜合企業及大型企業(二)董事及主管

黃民穎

大華銀行香港分行企業銀行綜合企業及大型企業(二)副總裁

香港雲能國際投資有限公司

趙娜

財務總監

陳海健

財務副總監

 

*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品質保證局簡介

香港品質保證局 (HKQAA) 是香港政府於1989年成立的非牟利公營機構,致力推廣優質管理辦法,透過知識分享和技術轉移,推動業界持續優化水平,並透過創新的專業服務,協助企業和社會應對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

除了引入國際先進的管理知識之外,香港品質保證局也因應市場和社會需求,積極開發具前瞻性的多元化服務,涵蓋社會責任、環境保護、能源管理、碳中和、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及無障礙管理等領域,銳意推動業界創優增值,實現更美好的環境,從而造福社會。

香港品質保證局作為區內最具領導地位的評定機構之一,獲得多個國家及國際機構認可,本局專家更分別獲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及香港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提名,加入ISO 關於綠色債務工具及可持續發展金融的技術委員會,參與制定相關的 ISO 標準;亦委派代表參加國家標準起草專家小組,制定有關職業健康安全及反賄賂的審核與認證能力要求

為了讓可持續發展走進大眾視野,繼2011年及2019年出版《企業社會責任在香港》及《綠色金融在香港》後,本局將出版《可持續發展在香港》一書,傳遞可持續發展的資訊,期望啓發更多企業、投資者及社會領袖共同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有關本局更多資訊,請瀏覽http://www.hkqaa.org

#香港品質保證局

華為亞太區發佈智慧園區解決方案,促進智慧園區產業的發展

華為亞太區發佈智慧園區解決方案,促進智慧園區產業的發展

新加坡2021年12月3日 /美通社/ — 在Asia Pacific (APAC) Smart Campus Solution Launch 2021(2021亞太區智慧園區解決方案發佈會)上,華為亞太區發佈了智慧園區解決方案,誠邀亞太區行業客戶、合作夥伴、專家和媒體把握信息與通信(ICT)和行業力量整合帶來的機遇,共同推動智慧園區產業的發展。

據一份第三方報告顯示,華為企業業務集團(BG)副總裁Bob Chen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亞太區智慧園區市值現已突破100億美元。他還詳細介紹了華為是如何致力於促進數字化發展的。事實上,華為已經在為不同客戶和利益相關者創建安全、智能和綠色的園區。Chen說:「華為在全球完成了500個智慧園區項目的建設,幫助客戶取得了業務成功。我們期待繼續與客戶合作,共同應對各種挑戰,共創智能世界。」

華為企業業務集團(BG)副總裁Bob Chen
華為企業業務集團(BG)副總裁Bob Chen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Facil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SIFMA)主席Tony Khoo也在活動開幕式上發表了講話。他表示:「隨著信息與通信的發展,系統建設越來越複雜,園區越來越大。因此,園區管理愈發困難,而我們迫切需要更好地瞭解、更智能地管理園區。此智慧園區解決方案推出的正是時候,為我們的許多成員提供他們一直在尋找的解決方案。」

我們即將實現完全互聯的智能世界。園區是城市的基本單位,是工作和生活的載體。因此,提高園區效率、改善園區體驗有助於提升整個社會。亞太區企業業務集團Openlab合作夥伴聯盟負責人Winson Wang介紹了最新的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華為通過構建集雲計算、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和移動互聯等全新信息與通信技術於一體的安全、開放的可持續數字平台重新定義智慧園區。

智慧園區與傳統園區的區別在於上層「大腦」,包括智能運營中心(IOC)平台和智能應用程序。關鍵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如下:

  1. 通過有線網絡、Wi-Fi、5G、微波和物聯網技術實現完全互聯的園區網絡。
  2. 實現智能視頻防控和人工智能分析的智能安全技術。
  3. 辦公協作,智能辦公室和智能教室實現無縫協作,大大增強了疫情期間的遠程通信,並提高了效率,還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辦公、學習、診斷和治療體驗。
  4. 通過智能運營中心提供全面園區視圖的智能管理實現了系統連接,包括物理空間的數字孿生可視化以及網絡化和智能資產管理。
  5. 節能,利用物聯網來連接各種終端和傳感器,收集能耗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分析和優化,減少園區網絡的能耗和運營成本(OPEX),並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華為智慧園區架構
華為智慧園區架構

Huawei APAC Scenario Based Solution(華為亞太區場景解決方案)首席技術官Tony Shi還演示了這些創新數字平台如何能夠滿足三個主要用例的需求:無處不在的連接、集成管理和新服務開發。通過將數字平台與視頻雲、物聯網、互聯網通信協議(ICP)、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新技術集成,客戶可以利用該平台設計、開發和驗證解決方案,創建安全、舒適、高效、綠色的園區。

SIFMA董事會成員、執行董事、JLL新加坡工作場所負責人G. Segar分享了有關智慧園區發展趨勢的洞察。他表示,技術發展給系統集成帶來了巨大的優勢,並指出華為在這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事實上,華為在研發方面的投資確保了其產品和解決方案能夠創造更卓越的體驗,提高監控能力,增強通信渠道,並提供呈現高質量可操作洞察的數據平台。SIFMA將繼續為SIFMA的公司和個人成員確定新技術和技術開發商,如華為。

APAC Smart Campus Solution Launch 2021還聚集了行業專家和華為的客戶——包括SIFMA、Dalian Hi-Think Computer Technology和DTGO,以及華為亞太區的企業專家,他們參加了TriVentures Capital聯合創始人Goh Seh Harn主持的小組討論。小組討論探討了未來智慧園區將如何應數字趨勢而轉變。在小組討論中,華為亞太區企業業務集團首席技術官Brandon Wu強調了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如何為園區規劃、信息與通信規劃和子系統設計提供技術服務和解決方案支持。他指出,華為與生態系統合作夥伴攜手為客戶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園區。從客戶角度來看,DTGO首席技術官Kittikun Potivanakul解釋了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是如何幫助企業整合數字服務,並用以客戶為導向的方式取代功能性服務的。隨著智能運營中心、外圍管理、基於視頻的巡邏和設備管理等智能服務的部署,該解決方案可部署大數據分析來支持管理級決策。同樣,該解決方案支持業務創新,並將在未來促進多園區接入。

有關此次活動的更多信息,請訪問:https://bit.ly/3FSsiVF

關於華為 

華為創立於1987年,是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目前華為有超過19.7萬員工,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30多億人口。

華為致力於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讓無處不在的聯接,成為人人平等的權利,成為智能世界的前提和基礎;為世界提供最強算力,讓雲無處不在,讓智能無所不及;所有的行業和組織,因強大的數字平台而變得敏捷、高效、生機勃勃;通過人工智能重新定義體驗,讓消費者在家居、辦公、出行等全場景獲得極致的個性化智慧體驗。垂詢詳情,請訪問華為網站:www.huawei.com或通過以下渠道關注華為:

http://www.linkedin.com/company/Huawei  

https://twitter.com/HuaweiEntAPAC 

https://www.facebook.com/HuaweiEnterpriseAPAC 

http://www.youtube.com/Huawei 

影音/第一屆海洋保育微電影競賽頒獎 表揚9部優秀作品

▲海洋委員會劉國列主秘,出席首屆海洋保育微電影競賽頒獎典禮致詞。(圖/海保署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為鼓勵更多民眾主動關心與了解海洋保育相關議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今年首度辦理「2021海洋保育行動+微電影競賽」,於12月2日舉辦頒獎典禮,公開表揚最終評選出的9部優秀作品。

▲影音/第一屆海洋保育微電影競賽頒獎記者會。(影片/記者張辰卿攝)

並邀請海洋委員會劉主任秘書國列出席授獎,其中社會組首獎《海洋綠洲》,評審團盛讚該片用樸實、真誠的方式,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做的鯨豚觀察工作呈現出來,故事起承轉合完整,情感一步步堆疊創造出滿滿的感動。

▲海洋委員會劉國列主秘頒發社會組第一名《海洋綠洲》。(圖/海保署提供)

海保署署長黃向文指出:「看到這麼多優秀的作品,用影像說一個保育海洋生態行動的故事,覺得很感動!」海洋環境保護的議題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為推廣海洋保育教育,今年不僅首度舉辦適合全年齡層參與的雙競賽活動,更與今週刊ESG永續台灣平台聯名跨域合作,共同推廣鼓勵學生及民眾主動關心海洋保育議題,以競賽參與的方式逐步將海洋保育意識向下扎根,讓民眾進一步思考以實際行動守護海洋。

社會組第二名由柯政佑《海龜、蘭嶼與她的海》獲得,影片以Vlog形式引入,讓人看得目不轉睛,卻沒想到在華麗包裝下,是讓人感動又熱血的海龜志工的故事,看完不但學會了很多海龜保育相關的知識,更加深參與海龜志工的興趣。社會組第三名由袁知芃《年年有餘 Fish Forever》獲得,影片使用多種動畫手法呈現主題,觀眾像是被吸入一個奇幻的世界裡,讓人忍不住一直想要看下去。社會組佳作由張鎮安《美人魚之夢》獲得,是一部兒童版以減塑和減廢為主的微電影,適合兒童觀賞,對養成愛護海洋的觀念很有助益。

▲海洋保育署黃向文署長(左ㄧ)頒發校園組第一名《浪沒》。(圖/海保署提供)

校園組第一名由鯨魚爆發《浪沒No Waves》獲得,以海浪帶來海廢的畫面,呼籲大家海洋保育要從減塑減廢開始做起。校園組第二名由蕭宇浩等人《2021淨台灣》獲得,像是旅遊剪影般誠摯,熱情且舒服的作品,同時不忘透過美麗的畫面觸發觀眾一起守護海洋的衝動。校園組第三名由復興商工《一線之隔》獲得,此作品用隱喻的手法,嘲諷無知的人類是如何為了自己的生活享受而製造了許多垃圾,後來流落海中讓海洋生物受害但卻不自知,頗有創意。校園組佳作由陳乙齊等人《相機、海》獲得,用散文似的旁白將觀眾鉤進自己的故事裡,構圖及光影很有觀點與想法。

不分組特設的水下攝影獎則由鍾孟曉《潛進海洋,發現生態之美》獲得,作者以微距所拍攝的許多海洋生物的種類都很罕見,也有一些難得看到的生態行為,非常精彩,更感佩攝影者對海洋的熱愛,對拍攝海洋生物的執著。

▲首屆海洋保育微電影得獎人合影。(圖/海保署提供)

溯源水產產地餐桌零距離 各大通路販售

▲台灣好農董事長江衍宏(前排右一起)、全國漁會總幹事林啟滄、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料理老師蔡季芳共同推薦國人購買年節限定溯源海鮮禮盒。(圖/台灣好農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為國人方便掌握水產品來源追溯,漁業署近年持續輔導業者申請溯源水產品及協助推廣產品,在110年通過超過500件申請案,累計已逾2,500件溯源水產品,除讓生產者能自主管理外,更是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信任的管道。漁業署在110年協助輔導45家溯源水產品業者,於疫情中轉型數位行銷開拓電子商務銷售通路,並運用跨境電商的方式於國內及外銷共上架108項溯源水產品,其中海外銷出19項商品,成果豐碩。

漁業署首次與迴轉壽司業者合作,消費者體驗產地餐桌零距離

漁業署表示,今年攜手知名連鎖餐飲集團「爭鮮迴轉壽司」,於10月間利用互動式遊戲「尋找臺灣鯛魚哥」讓消費者以QR code掃碼的方式進入遊戲畫面,認識爭鮮迴轉壽司選用的溯源水產品-臺灣鯛,結合時下科技與互動式媒體,輔以食魚文化之推廣,於用餐時即可體驗產地到餐桌的核心理念,並透過遊戲讓消費者認識何謂溯源水產品,亦讓消費者現在到店即可品嚐美味溯源臺灣鯛。

▲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右)邀請料理老師蔡季芳示範最適合年節的料理菜色。(圖/台灣好農提供)

知名量販通路「愛買」則於11月推出「溯源水產最放心 愛買也要享安心」之獨家優惠,讓民眾透過消費認識溯源水產品,看見臺灣漁民用心建立品牌,未來在消費選擇上將更願意選擇溯源標示產品。

創意料理食譜雲集,溯源鮮貨安心網購

漁業署說明,因應疫情首度與電商業者「台灣好農」合作,在線上平臺推出溯源水產專區,成功媒合30家水產業者與平臺合作,豐富多元的水產品多達80幾項,種類包含虱目魚、鱸魚、石斑、臺灣鯛、白蝦、文蛤、鰻魚、鬼頭刀、小管等眾多養殖及漁撈水產品,共同打造最安心的水產品線上購物平臺,消費者不用出門,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購足所需鮮貨。

為有效推廣水產品溯源理念,邀請主廚直播教學做料理,於10月至11月間舉辦「好農好食光|100種溯源水產創意食譜大賽」,匯集來自民間的料理創意,展現臺灣溯源水產的多樣性,以奶油鮮蝦干貝燉飯、金沙蝦、思慕魚粥等食譜參賽,其活動宣傳及影音媒體共創造300萬以上觸及量,讓民眾以實際參與來加深對溯源水產品的認知。

▲溯源年節海鮮禮盒。(圖/台灣好農提供)

年節限定溯源海鮮禮盒,邀您美味過好年

年末將至,集結多款溯源水產業者精心推薦的漁業署溯源年節海鮮禮盒,邀您線上購物,不須人擠人,安心防疫過好年。<溯源年節海鮮禮盒精緻版>,有來自澎湖的石斑及小管、黃金鯧、白蝦及蝦仁,超值贈送產銷履歷金目鱸魚一尾,並有<溯源年節海鮮禮盒豪華版>加碼七星鱸魚、龍虎斑去刺菲力魚排、鱘龍魚排,超豐富的溯源水產年菜組合,並邀請到阿芳老師示範最適合年節登場的料理菜色,讓消費者輕鬆上手準備安心可溯源的海鮮年菜。

漁業署最後表示,透過結合多元的行銷通路,深入國人每日的餐食與採買,讓全民對溯源水產有充足的認識;更鼓勵所有漁民能藉由自主管理,將產品加入溯源水產為己任,生產更多具有溯源的水產品供消費者做選擇,營造安心與多元的水產供應鏈,共同提升我國水產品的消費品質。

彰化平原無名英雄特展 二二八紀念館登場

▲拒馬前感受當時民主運動的體驗。(圖/孟憲玉攝)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由內政部指導,拓遠文教基金會、二二八基金會主辦單位的「民主台灣的歷史現場─彰化平原無名英雄」,12/3日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正式開幕,包括:內政部長徐國勇、前交通部長林佳龍、林錫耀秘書長、立法委員趙天麟、行政院顧問陳月嬌等人,以及早期參加民主運動的先驅等近百人,齊聚一堂,見證台灣的民主化歷程。

二二八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表示,這次特展的人物素材由拓展文教基金會提供,照片由邱萬興先生、宋隆泉先生和劉峰松先生提供。展區除了圖文輸出外,現場也展示一座拒馬,民眾可以取黃絲帶簽名後,綁在拒馬上,感受當時民主運動的體驗。

策展人作曲家劉學軒說,感謝所有為台灣民主努力的先賢們的努力與奉獻,為向這些先驅們表達最高敬意,他特別創作「無名英雄交響曲」原創音樂,並於展覽現場播出,用音樂向先賢們致意。

指導單位內政部長徐國勇表示,這是台灣第一次以基層「無名英雄」為主題舉辦的展覽。1987年解嚴前後到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是台灣街頭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有許多沒沒無聞的草根民眾跟隨領導者參與街頭運動,付出許多代價;希望透過此特展的拋磚引玉,未來可以看到更多縣市,也能為參與民主運動的基層民眾留下寶貴紀念,台灣現在能夠充分自由與民主,這些民族英雄功不可沒。

林錫耀秘書長代表蔡英文總統致詞時表示,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是許多民主前輩犧牲自由,甚至是用生命換來的。很高興這樣的展覽讓更多人知道台灣的民主得來不易,全國人民都應該更加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民主價值與自由。

前交通部長林佳龍表示,他從大學開始就參加學生民主運動,歷經與見證了台灣社會邁向民主艱辛過程,因為有這些無私無我的「無名英雄」,才建構了台灣民主化的完整拼圖。他們的身影不該被遺忘,他們動人、珍貴的故事,應該永遠被傳誦。

計畫主持人拓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翁金珠表示,本次特展以「彰化平原」基層參與者為主角,拓展文教基金會從2015年開始進行口述訪談,以彰化平原參與民主運動的基層民眾為對象,用文字、照片及錄影做歷史紀錄,採訪了近300人(含已歿者);到2021年已出版《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上下兩集,《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群像》兩冊及《街頭創意-民主台灣的歷史現場》一冊及兩支影片,均於此次特展中陳列及播放。

本次特展展覽期間從2021年12月3日起,至2022年4月24日止,在彰化平原無名英雄特展 二二八紀念館登場,邀請民眾的攜家共賞,讓新一代的國家主人翁,能夠更加了解台灣邁向民主的點滴歷程,也能夠更加珍惜眼前得之不易的自由,台灣的未來前景無限。

科學化訓練挑戰極限 南市府與郭泓志團隊攜手傳承經驗

前大聯盟投手郭泓志(右),與南市府合作,透過科學化訓練方式,傳承大聯盟經驗,提升基層球員體能。(圖/台南市政府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南市推動青少棒及青棒選手專項體能訓練計畫,與前旅美職棒大聯盟選手郭泓志成立的「Kuo sport」及「傳接球實驗室組成」團隊合作, 強化基層棒球選手的體能及專項技術,3日郭泓志前往南英棒球場親自指導學弟,傳授旅美時體能訓練模式,台南市長黃偉哲也到場勉勵球員,希望透過市府多元化訓練資源挹注及科學化訓練,將訓練效益最大化,繼續挑戰自我極限。

台南市與棒球淵源深厚,多位棒球名人出身自台南,包含棒球先生李居明、郭泰源、王建民等,而郭泓志從國小至大學均在台南接受訓練,是台灣第四位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出賽的球員,更是台灣第一位在大聯盟登場的左投手。隨著運動科學發展逐漸成熟,台南市政府希望透過更有效率的體能訓練計畫,輔佐基層棒球選手提升技術及競技實力,因此今年起與郭泓志合作,推出系統性的體能訓練計畫,引導選手利用身邊隨手可取得之訓練器材,養成自主訓練的習慣,進而強化體能,並將提升的肌力轉化至棒球的投打技術。

市長黃偉哲表示,希望郭泓志教練所帶領的團隊,可以給予各位選手最佳的指導,郭泓志也是南英的大學長,希望能薪火相傳,讓選出來的十隊青少棒及青棒隊的同學,能夠得到最棒的技藝傳承,讓台南市的棒球可以再登高峰,考量選手訓練後,肌肉增長所需補給品及自主訓練所需器材,黃偉哲當場贈送高蛋白及彈力帶給南英商工選手,期許選手明年度聯賽再創佳績。

郭泓志說,過去幾年間,他時常在各縣市進行公益指導,但常因爲受限於單次性授課,導致球員學習效果無法延續,沒多久就忘記訓練的要領,因此特別感謝此次能與台南市合作,讓基層棒球學校能有規律性的巡迴指導規劃,期待能透過傳承,逐漸看到選手的成長。

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台南市棒球專項體能訓練計畫,以三級棒球青少棒和青棒共10所學校進行巡迴指導,從今年11月中開始,由郭泓志所帶領的教練團為期1個月,進行每校2梯次、每次2小時課程,主要利用彈力帶及徒手肌力等體能訓練課程,提升球員基礎體能,再進一步提升棒球專項技術。

新冠確診12/3增11境外 7突破性感染8無症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最新疫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記者楊淨嵐∕臺北報導

國內COVID-19確診,3日新增11例境外移入,其中7例突破性感染2例調查中,8人無症狀2人調查中;本土及死亡個案持續「+0」。全國目前累計16,637例確診,包括1,993例境外移入、14,590例本土病例;自2020年起累計8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6例本土、12例為境外移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1例境外移入個案,為4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分別自美國(案16738)、土耳其(案16739)、印尼(4例,案16740-案16742、案16745)、西班牙(案16743)、義大利(案16744)、韓國(案16746)、英國(案16747)及越南(案16748)入境,入境日介於今年10月24日至12月1日;其中各有4人為本國籍及印尼籍。詳如附表示:

附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4,507,03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488,710例排除),其中16,637例確診,分別為1,993例境外移入、14,590例本土病例,以及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

自2020年起累計8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6例本土、12例為境外移入個案。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2例、臺北市321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

2日疫苗接種165,188劑,人口涵蓋率第一劑78.08%、第二劑58.59%。

AGON by AOC全力支持Red Bull Solo Q 香港區冠軍「地上最暖男」本周末遠赴慕尼黑挑戰世界勁敵

AGON by AOC全力支持Red Bull Solo Q 香港區冠軍「地上最暖男」本周末遠赴慕尼黑挑戰世界勁敵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1年12月3日 – 首次登陸香港的電競賽事「Red Bull Solo Q 1v1英雄聯盟聯賽」香港區總決賽已於上月圓滿結束,世界總決賽即將於12月4至5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行;奪得香港區冠軍的「地上最暖男」(關康傑)於今個周末將代表香港出戰,跟其餘19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手一決高下!

想欣賞精彩賽事並為香港代表打打氣,萬勿錯過賽事直播!詳情請瀏覽以下網頁:

https://www.twitch.tv/redbull

  • 首天賽事(12月4日):香港時間12月4日晚上11時至翌日早上5時進行直播
  • 決賽(12月5日):香港時間12月5日晚上9時至翌日早上4時進行直播

一人之力力戰各地強手  世界總決賽皇者即將誕生

今年世界總決賽將首次採用英雄聯盟第一張官方地圖Howling Abyss(嚎哭深淵),參加者必須從以下三種方法中利用其中一種來取勝:獲得第一滴血、殺死100個小兵(獲得 100吃兵數)、摧毀敵方防禦塔。「地上最暖男」指出,Howling Abyss是一幅只有中路的地圖,當中設有治療包讓玩家可以換血,此外,最為特別的是在比賽到7分鐘後,會有火圈接近,令玩家無法回城購買裝備,所以不能靠食兵來取勝。「地上最暖男」表示,由於不能依靠食兵的戰術,他將選用單挑能力較強的英雄,採用擊殺對手的策略。

 

世界總決賽20位決賽玩家來自包括:埃及、瑞典、法國、德國、西班牙、羅馬尼亞、 瑞士、加拿大、阿根廷、丹麥、科威特、立陶宛、美國及香港等地。首天賽事20位選 手將分成4組進行單循環賽,每組淘汰1人。次日16位晉級選將以單淘汰制爭奪全球總冠軍殊榮。

 

對於這次賽事的對手,由於大家的伺服器不同,「地上最暖男」表示了解不多:「首天小組賽採BO3三盤兩勝制,而自己較擅長多盤數的賽事,所以首天賽事如能幸運地要保晉級,相信翌日的 16 強淘汰賽會有較佳的發揮。」

 

AGON by AOC鼎力支持Red Bull

AGON by AOC於Red Bull Solo Q 2021為全球各賽區決賽選手提供優質的電競顯示器,讓他們在決賽中更得心應手,徹底釋放其個人實力!AGON by AOC顯示器憑藉出色的人體工學設計、關鍵致勝功能以及採用高品質的材料,受到整個遊戲群體和硬件評論人的一致好評,並將會持續發展,以回應廣大玩家期待。

 

Red Bull Solo Q 2021香港區總決賽新聞片段下載:https://bit.ly/3EVEjcg

Red Bull Solo Q 2021香港區總決賽照片下載:https://bit.ly/3oiiRY6

 

下載更多Red Bull Solo Q相片及片段,請瀏覽以下連結及捜尋「Red Bull Solo Q」:

www.redbullcontentpool.com

 

關於AGON by AOC

AOC成立專業遊戲顯示器品牌 — AGON,旨在為保持競爭優勢及滿足市場對頂級性能日益增加的需求。「AGON」一詞在古希臘文中原意為「鬥爭」及「競技」,這意味著AOC 勇於接受來自遊戲世界的任何挑戰。除了對於新技術的追求外,品牌亦積極推動電子競技業界的發展,持續贊助各種高水平電子競技賽事及團隊。無論是電子競技的專業用家或對遊戲品質有所追求的家用玩家,AGON產品以性能為導向的高規格及各種便利功能,將為用家排除任何在贏取榮譽時遇到的障礙


#AGON #A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