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陳小姐近日由於臉部長時間潮紅,覺得十分困擾,一開始以為是皮膚過敏而已,豈料除了臉紅的症狀外,也越來越容易因為遇熱或壓力而感到刺痛不舒服。來醫院求診後,才發現原來是酒糟性皮膚炎(玫瑰斑),經治療後情況已大幅改善。
▲臉潮紅及短暫紅斑、微血管擴張、丘疹及小膿皰是玫瑰斑常見症狀。(圖/Shutterstock)
酒糟性皮膚炎(Rosacea),許多人被診斷這個疾病時常常都一頭霧水,表示自己並沒有飲酒,何來酒糟?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醫師羅陽表示,其實酒糟性皮膚炎,是由於病人往往會在額頭、臉頰等地方呈現紅腫的外觀,類似喝酒後的表現,故命名為此。其實這個病的主因跟喝酒並無關係,故近年來一般建議將Rosacea的原意「玫瑰斑」來取代酒糟性皮膚炎這麼名字,以免造成誤解。
羅陽表示,玫瑰斑其實相當常見,在某些歐美國家盛行率甚至比氣喘或糖尿病來的高。一般較好發於女性,女男比為3:1,女性一般好發在35-45歲,男性則略晚,好發在45-55歲。
玫瑰斑是個多病因的慢性疾病,疾病機轉相當複雜,但成因還不是完全了解。羅陽說明,目前最可能的原因還是先天性體質(許多人與基因有關),以及失調的神經血管以及免疫系統,這是後天的許多促發的因子就會導致玫瑰斑常常會反覆發作。
玫瑰斑的臨床症狀相當多元,包括臉潮紅及短暫紅斑、微血管擴張、丘疹及小膿皰,甚或是像囊腫的病灶,有些甚至會影響到眼睛以及出現酒糟鼻。臉潮紅的症狀經常是最早被注意到的。羅陽補充,一般經過專業醫師詳細的問診、家族史,搭配臨床症狀就可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玫瑰斑的患者常常會覺得臉部會刺痛或不適感,常常一開始會被當作臉部過敏或被誤認為脂漏性皮膚炎,羅陽表示,在這類狀況下都會塗抹局部類固醇,往往會造成症狀上更為惡化,不可不慎!此外,玫瑰斑也常被誤認為成人型青春痘,成人型青春痘與玫瑰斑的不同之處,在於可在病灶周圍找到粉刺,且較少血管擴張的情形。此外,一般發作的年齡層較玫瑰斑低。
觀點/第11屆世界民主運動大會悄然落幕 民眾想問:對民生經濟有幫助嗎?
文/張喬
接連舉辦3天的第11屆世界民主運動全球大會於10月28日落幕,活動中邀請多位來自世界各國的民主領袖,包含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瑞薩(Maria Ressa)、普立茲獎得主安妮‧阿普爾鮑姆、美國知名記者喬許‧羅金,以及香港民運人士羅冠聰、中國人權總部要角蕭強等,台灣方面則有總統蔡英文、台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游錫堃、數位部長唐鳳等人到場。
開幕當天,蔡英文總統在致詞時表示,目前民主運動及全球現況正遭受巨大挑戰,但台灣人民很珍惜民主環境,不會輕易動搖。數位部長唐鳳在閉幕對談上,也以播放預錄影片的方式表達台灣將「透過數位創新強化落實民主」,協助民主陣營共同面對網路攻擊等等的資安問題。
一年一度的民主盛事,今年在敏感的時機點來到台灣舉辦,事前做了許多保密工作,現場維安等級也拉得相當高,不過如此一場牽動70個國家、200多位民主人士的大型活動,在國際上的聲量卻似乎有待加強,主辦方的推特有1萬多人追蹤,臉書粉絲頁有2萬多人按讚,然而活動在2大平台上的直播,人數並沒有帶動起來,幾乎都維持在10人以下。針對這樣的現象,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
方恩格也發文表達想法,認為世界民主運動大會鮮為人知,可能很快會被遺忘。
世界民主運動大會除了會場內有密集安排之外,場外及輿論也同樣精采,主辦場地君悅大飯店對面的公園便有抗議團體聚集,提出「美國不是真民主」、「要生存、要自由,不要假民主」等主張,並認為舉辦這場大會是「靡費公帑、罔顧民生」。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世界民主運動大會的舉辦,是要凝聚全球的民主力量,然而台灣本身卻仍有許多「不夠民主」的現況值得改善。此外,由台灣國際戰略學會主辦的「世界民主大會與台灣民主」論壇,也特別選在世界民主運動大會同時間舉行,並提出「回歸民主本質」的看法,認為民主不應變成民粹。
3天從早到晚的世界民主運動大會已然落幕,不過結論如何、成果在哪尚未可知,台灣的國際地位是否有所提升?對民眾最關心的民生議題是否有幫助?會不會讓台灣陷入更深的危機之中?這些問題都有待台灣民主基金會給予一個正面的回覆。
【以上為作者觀點!本報導內容不代表本網(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