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鷗親鳥忙育雛。(圖∕周俊雄攝)

每年的夏天,台灣的海灘會出現許多外來的嬌客小燕鷗,它們是遠從澳洲、紐西蘭或是大洋洲、東南亞而來的夏候鳥。雖然夏天海岸天氣炎熱,遠道而來的小燕鷗選擇台灣的海岸築巢、下蛋、育雛,卻也吸引許多賞鳥及愛鳥的攝影人士前往拍照,保育單位則圍起了封鎖線,希望減少人為的干擾,讓小燕鷗能夠安心的繁殖下一代。

小燕鷗恩愛配對、下蛋、坐巢。(圖∕周俊雄攝)

小燕鷗身長只有22到28公分,是鷗科之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小燕鷗屬於台灣不普遍的夏候鳥及少數留鳥,每年5到7月,主要出現在彰化、桃園和宜蘭的海岸礫石區和沙灘區,它們在沙地或石灘地配對生下1到3顆的蛋,並且由公鳥和母鳥輪流坐巢和育雛,孵化期大約21天,幼鳥屬於早熟型,經過20到24天之後長成。

在宜蘭的海岸線沙灘地,從5月初,即有大批的小燕鷗、鳳頭燕鷗及少量的蒼燕鷗,開始集結配對,攝影愛好者往往駕駛四輪驅動車在海岸線上找尋燕鷗交配的畫面,通常可以看到雄燕鷗捕魚回來呈獻給心愛的對象,如果母燕鷗接受了禮物,就表示同意成為另一半,從此成為配偶,開始一系列的交配、下蛋、坐巢和育雛的工作。

小燕鷗寶寶在親鳥寸步不離的照顧下,羽翼漸豐。(圖∕周俊雄攝)

小燕鷗通常選擇在沙灘地下蛋,較容易與人類接觸,另外兩種燕鷗則在東北角的岩岸高處育雛,所以較不容易觀察到。在宜蘭海灘出現的小燕鷗,有許多成鳥的雙腳都有套上足旗和腳環,它們是宜蘭縣野鳥學會早在2012年和2013年所製作的標記,可以證明這些小燕鷗都是十分戀棧宜蘭的海岸線,每年夏天都固定回來宜蘭育雛。

根據宜蘭縣野鳥學會總幹事陳樹德表示,如果環境沒有被破壞,候鳥都會回到固定的棲地繁殖。幾年前,澳洲當地的觀鳥人曾經回報,看到台灣宜蘭繫放的小燕鷗,由此可證明小燕鷗是夏天到台灣來繁殖,平時會回到澳洲一帶生活,這也是印證了台灣屬於東亞及澳洲的候鳥遷徙路線的一環。

鳥類攝影愛好者透過偽裝帳棚拍攝小燕鷗繁殖過程;宜蘭縣政府亦圈起了保育區保護小燕鷗家族。(圖∕周俊雄攝)

宜蘭的小燕鷗已經習慣回到同一個海岸線繁殖,不過,在開放的海岸線上,往往有釣客、漁民和遊客駕駛四輪傳動車通行,也有野狗經常入侵,威脅到小燕鷗的築巢地,幸好在繁殖期都有愛鳥人士及宜蘭縣政府的保育工作人員,在小燕鷗的築巢區架設了漂流木成了路障,保護認真坐巢育雛的小燕鷗親鳥和鳥蛋。

到了7月初,大多數的鳥蛋已經孵化完成,通常可以發現毛茸茸的小小燕鷗在沙地上遊走和棲息,它們的親鳥也會輪流捕魚回來餵食並照顧幼鳥,小小燕鷗的羽毛慢慢豐滿,隨著夏天日出日落的腳步前進,多數的小小燕鷗都能幸運長大,當它們起飛離開海岸線,也正式相約明年夏天「台灣再見」。(本文作者∕資深媒體人暨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周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