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蘇貞昌(左二)頒發國家產學大師獎予北科大講座教授王錫福(右二),偕同研究團隊盧錫全(左一)及詹佳穎(右一)合影。(圖/北科大提供)

記者李喬智/台北報導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講座教授王錫福,長年帶領研究生從事電子陶瓷研發和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開發,獲國內外78項專利、發表專業SCI期刊論文三百多篇,並領導「奈米光電磁材料研發中心」每年服務上百家廠商,協助進行材料及元件產品的物性、化性檢測,今(21)日獲頒教育部國家產學大師獎。

王錫福專精於電子陶瓷、能源材料、陶瓷薄膜及材料光電磁性質研究,因應5G、6G通訊趨勢,與企業合作開發元件尺寸更小、更薄,耐高溫、高壓、高頻的特殊規格被動元件與關鍵製程,廣泛應用於車用、航太、軍事領域,力助傳統產業成功轉型,大幅提升獲利能力。

王錫福對研究的興趣,早從台北工專(北科大前身)求學時代就展露,自礦冶工程科冶金組畢業後,擔任樊其芬老師的助教三年期間,除了忙於帶領實驗、實作課,當時樊老師每年都換一本原文書,他晚上經常留在辦公室做習題解答,對日後一生研究奠下成功的基礎。

隨後,他遠赴美國南達格達州理工學院攻讀冶金碩士,並到電子陶瓷領域世界聞名的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攻讀材料科學博士。賓州州大與產業合作非常密切,畢業後他進入美國最大被動元件廠威世科技(Vishay)擔任高級研發工程師。在美國求學工作的這段經歷,使他對業界的需求有充分體會,選擇研究題目時必以具備產業價值為主要考量。

王錫福表示,業界採用的配方不但講求時效和成本,也要考慮到特性的再現性,亦即所開發的新材料必須達到生產一億個品質都相同的結果,「我常跟學生提醒,在學校,做出特性很棒的一個樣品就可能完成博士論文,但在業界,能獲得採用的材料配方,其特性經常不是最棒的,而是能符合低成本、再現性高、製程寬裕度高等方面的要求。」

王錫福也坦言,自己從金屬轉換到陶瓷領域,攻讀博士這六年日子並不輕鬆,除了克服語言障礙,論文題目更因數據不理想而「砍掉重練」,毅然換掉磨了三年的題目,「念博士其實是人生很大的一個跳躍,這樣的煎熬讓我學習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內在恆毅力的訓練。」


▲北科大講座教授王錫福與研究團隊合影(圖/北科大提供)

1996年他受邀回到母校任教,迄今指導過約二百位研究生,特別著重培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研究的能力,「我總是告訴學生,去做超過自己目前能力10%的程度,我希望他們畢業時比現在更進步,不要滿足於現狀。」

教學研究之餘,王錫福也透過許多專業社團的服務,貢獻專長服務台灣產業,包括亞洲電子陶瓷協會、中華民國粉體及粉末冶金協會、材料科學學會、台灣陶瓷學會、台灣鍍膜科技協會、鑛冶工程學會、氫能與燃料電池學會等擔任要角,也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長期擔任材料分組及陶瓷領域技術委員會主席,協助政府制定三千多種標準,並指導法人機構及業界促進技術研發。未來,他希望持續與精密陶瓷相關領域的產官學夥伴並肩合作,共同為科技進展與人類福祉奉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