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垂釣產業日漸蓬勃發展,除了經濟產業外亦積極培養環保意識。(圖/基隆市府提供)

記者陳欣欣 / 基隆報導

二十世紀中期以降,科技進步帶動人類社經活動的急遽發展,生活型態亦隨著物質生活的充實朝向大量製造、快速消費的方式發展;然而商品的製造過程及替換後產生的大量廢棄物及資源消耗,早已超過其地球環境的自然復原能力,進一步造成環境污染、資源銳減的困境。隨著「2030永續發展目標」期程的逐漸接近,近年各國政府無不致力各項永續發展政策的推行工作,一時間有助於永續發展目標(SDGs)達成的各項產業也成為未來可期的潛力股。

日前由基隆市政府偕臺灣釣具產業協進會辦理的「友善釣魚產業數位展」上線,期內容除基於行政院「向海致敬」政策推展友善釣魚的理念外,同時就國內休閒垂釣產業發展沿革、主要垂釣場域及釣法以及釣具產業品牌皆有初步的介紹,這也是國內首度對於休閒垂釣產業雛形進行勾勒。過往國內垂釣活動雖盛,但缺乏合法管理的自然場域,多以私人經營的池釣作為休閒抒發場域。隨著近年政府逐步開放海釣場域,以及傳統漁業轉型娛樂漁船風潮,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休閒垂釣的運動領域。友善垂釣概念的推廣即是希望民眾建立正確的親海觀念,並且在安全性及海洋資源永續發展的前提下,能充分享受垂釣樂趣。
每年4月起,基隆市政府變開始開放磯釣及船釣相關海上休憩活動。(圖/基隆市府提供)

休閒垂釣活動有助於人類跳脫過去漁業捕撈片面運用海洋資源的方式,從運動體驗的方式重新接觸海洋。過去休閒垂釣產業被視為海洋遊憩的一環,成為「藍色經濟」發展概念的項目之一;而在永續發展目標中的第14項永續海洋項目裡,休閒垂釣產業也被視為是有效利用海洋資源的正向發展,成為各國致力推廣的休閒運度之一。

目前國內休閒垂釣市場正處於內需市場完善建立的轉型階段,隨著港口堤岸、磯釣礁石以及休閒船釣等等需求的增加,提供過去以外銷為主的垂釣釣具品牌更多元的消費市場。在國內產官學共同合作以及國際大環境風潮的推動下,臺灣休閒釣產業未來開放管理、健全制度的發展可期,同時也將成為頁內各品牌持續精進的動能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