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鄉長游淑貞(前排中 )與客家歌謠傳唱班成員合影(圖 /鄉公所提供)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吉安鄉公所培育文化新「聲」代,不遺餘力,結合鄉內宜昌、吉安、南華3所國小,分別開設歌謠、烏克麗麗及絲竹樂器等音樂社團,期盼透過音樂、美聲、傳統樂器等學習路徑,融入客家音韻,發掘小小客家文化人才。

吉安鄉長游淑貞感謝中央客委會支持、縣府客家事務處與吉安鄉民代表會力挺,讓鄉公所資源挹注校園,種下客家藝文傳承的種子,分別成立的吉安國小歌謠班、宜昌國小絲竹樂班,串起樂曲與歌舞的悠揚律動,讓學子得以分享課外的精彩。

南華國小烏克麗麗班是族群融合的代表。(圖/吉安鄉公所提供)

宜昌國小人才培訓課程,結合客家絲竹樂器的傳習,外聘專業師資進駐指導,讓更多元的藝術面向注入校園,以豐盈的音樂素養,陪伴孩子成長,厚植學生自信心。校長李國明說,絲竹樂在宜小發展多年,囿於人力、物力、財力,一直無法長足進步,如今真的很感謝鄉長支持,成為學校強而有力的後盾,期望在鄉公所資源挹注下,能為絲竹樂及客家文化的傳承,繳出亮麗成績單。吉安國小歌謠班是由躍音舞韻合唱團34位學童組成,以多聲部演唱出優美客家歌,相當療癒,老師彭海慧編曲發掘學童特色,不僅以多聲部合唱,更讓學童了解群體共融的演唱技巧。校長孫承偉感謝游淑貞上任後,積極培育客家人才,讓師生有機會共同學習客家歌謠。

宜昌國小客家絲竹班演奏技巧日益精良。(圖 /吉安鄉公所提供)

至於南華國小3至6年級學生都加入客家烏客麗麗人才培訓課程,一起邊彈、邊唱、邊學習。校長蘇漢彬說,在學習過程中,原住民孩子開心的分享學習不同文化語言,為「原客一家親」下了美麗的註腳。

不只原住民、客家人,連新住民、閩南族群都入列,展現多元文化的豐富與融合,透過烏客麗麗單音、和弦及複雜指法變化,由簡入繁,彈奏出不同風格的客家歌謠,也讓客家歌謠有更創新的展現。

游淑貞看到學生們透過密集培訓,展現令人驚嘆的絕妙美聲與技巧,表示為翻轉文化學習的刻板印象,從過去升學加分動機,轉而培養多元才藝,累積表演經驗,發展創意智慧潛力,吸引更多學童對客家文化產生盎然興致,達到文化認同與傳承,這才有實質意義。

吉安鄉長游淑貞(右)即興演奏,令人刮目相看。(圖/吉安鄉公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