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凱中/宜蘭報導
守護原生物種棲地、深化對珍貴稀有原生兩棲類—臺北赤蛙(Hylarana taipehensis,又名「雷公蛙」)的保育行動,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30日與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地主代表王德昌及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共同簽署「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營造野生動物友善棲地」合作意向書。
臺北赤蛙過去曾是臺灣平地常見的蛙種,然近年來因農藥濫用、棲地破碎化與人為干擾其分布範圍已大幅縮減,如今僅局限於新北石門、三芝、桃園楊梅等地,而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因低度開發的經營策略,曾為新北市臺北赤蛙族群密度最高的地點,顯示其棲地友善性與保育價值。
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位於陽明山山腳,位處國土綠網北海岸淺山保育軸帶樞紐,佔地約10.3公頃,擁有濕地、溪流與森林等多樣生態系統,源自王德昌先生發起的「定存大自然」計畫,號召60個家庭共同集資買地守護環境,並自111年起委託自然環資基金會管理,持續推動棲地維護與環境教育。透過財團法人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人禾基金會)及自然環境基金會阿里磅工作小組長期監測調查發現,該農場為原生臺北赤蛙位於北海岸的最後堡壘,是臺北赤蛙復育的關鍵場域,此外透過調查亦發現農場內有食蛇龜、柴棺龜、赤腹游蛇等保育類野生動物安居其中,生物多樣性豐富。
保育不應僅仰賴政府,一切自下而上的草根參與尤其關鍵。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相對封閉的場域及適切的管理為原生物種提供了安全穩定的棲所,近年來該農場積極進行棲地營造、移除外來種,推動自然教育,成果豐碩。宜蘭分署活用多元政策工具,除了既有的調查研究計畫,亦將該農場納入「赤腹游蛇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及保育共生地(OECM)重點推動區域。藉由合作意向書的簽署,將臺北赤蛙作為護傘種,庇佑這片土地上多樣的原生物種,雙方將依意向書內容,啟動更多場域管理與教育推廣合作,並以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為範本形成示範效應,一同為臺灣自然留下一份厚實的守護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