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網路擷取)

記者陳愛金 / 台北報導

有關在野黨民代不斷稱躉購費率是為國產化設置,國產化未能達成應取消躉購費率,甚至以圖利攻擊經濟部公務同仁一事,經濟部(13)日再次說明,兩者為全然不同政策規劃。躉購費率於2010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上路,國產化政策則在2018年才新增。相關批評弄錯了時間不同、目的不同的兩個政策,卻以圖利批評辛苦的公務同仁,實在大可不必。

經濟部說明,躉購費率是因為風場建置前期成本較高,因此採取穩定的費率來吸引廠商投資,世界各國的經驗大多如此。台灣的初始費率較歐洲、日本都低,也更早進入價格較低的競價費率,相較國際並無吃虧。以過去的經驗來看,2011到2017年的躉購費率,平均落在5.5~6元/度之間。國外廠商看到2016年政府堅定的再生能源政策以及2017年海洋示範機組成功實績,紛紛來臺參與離岸風場開發。政府看離岸風電的市場慢慢成熟才開始下修,到2021年已經降到4.6568元/度。

經濟部指出, 2018年推動國產化時的費率是5.8元,目前簽約風場數量最多的2019年費率5.5160元/度,在國內市場發展成熟,廠商增加意願投資的情況下,政府新增對廠商國產化的要求,要求廠商承諾增加國內製造生產,有益於增加國內業者參與新興產業。多要求廠商付出,反而被批評圖利,這個邏輯不僅讓人不解,也打擊公務員士氣,鼓勵不做不錯、少做少錯的消極風氣。

至於相關風場及水下基礎發展的議題,經濟部指出,全球疫情影響離岸風場開發,根據世界離岸風電論壇(WFO)的報告顯示,全球主要風場開發皆受疫情影響,拉低建設速度,今年上半年運營中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約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是下滑了35%。台灣的風場開發雖然也受疫情影響延遲,但預計允能及海能風場會在2022年完工併網,目前落後進度將於明年就可以趕上,其他風場也都依原訂時程進行相關作業,2025年將如期達成5.6 GW。

經濟部強調,像是雲林允能風場的單樁式水下基礎生產,我國業者已藉由國產化政策建立完成。至於另一種「套管式水下基礎」,由於結構複雜、生產技術難度較高,且過去製造經驗,初次生產時的確面臨許多技術上的學習瓶頸,但目前經過學習調整後,已克服銲接技術瓶頸,量產能力亦逐步提升。

興達海基之個案,則需經國內產業公協會(鋼鐵公會、台灣風電產業協會)出具國內無法承製證明,最後經過產業關聯方案審查小組審查同意並提出產業協助方案後,始得專案進口。開發商(沃旭)提出多項產業協助方案與計畫,並且承諾若國內水下基礎業者品質價格交貨期符合需求,未來競價風場所需的水下基礎,一定會優先向台灣廠商採購。

經濟部仍呼籲,完全尊重國會監督行政部門職權,但希望不要因為政治攻防,打擊基層公務同仁的努力,更不能污衊公務同仁的清白與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