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討會主持人于洋教授(中)。(圖/業者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三十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首次破例將當代水墨藝術家劉慶書(筆名「來者」)的作品納入典藏,開啟了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史上的重要篇章。這一歷史性決定不僅標誌著故宮對當代藝術的開放態度,也為「趣墨畫」這一獨特畫法的學術與文化價值奠定了厚實的基礎。為回顧這一里程碑並深入探討其藝術與學術意義,睿和誠文化主辦、藝林國際育樂協辦的「憶劉慶書(來者)畫法突破與創新學術研討會」於9/20在北京盛大舉行,吸引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參與學術探討。包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薛永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書畫鑑定專家單國強、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鏞、中央美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于洋、文化和旅遊部離退休幹部局副局長、文化和旅遊部老幹部書畫學會常務副會長 聶久祥、北京故宮博物院科研處處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余輝、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徐沛君、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鵬等,以及透過影音檔及書面資料參與之海內外專家學者共計十餘人,討論相當熱烈。

▲ 來者畫作文創衍生品瓷盤。(圖/提供)

研討會以「趣墨畫的突破與創新」為核心議題,聚焦劉慶書獨創的「趣墨」畫法。「趣墨」是一種突破傳統水墨技法的創作方法。研討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趣墨畫法的出現不僅是對傳統水墨的表達方法的突破與創新,更為當代藝術提供了一種跨越時代與文化的審美語言。

研討會由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 、教授于洋先生主持。他開場指出,今天能邀請到這麼多重量級的美術評論家,代表劉慶書先生具有一定的藝術成就,也奠定了今天的研討會重量和價值!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領域泰斗薛永年教授率先指出,在他身體微恙的情況之下,還特別的來參加這個研討會,來者趣墨畫法的藝術,雖淵源於傳統,但前無古人,風格極為新穎,故宮前副院長楊新先生曾稱讚來者趣墨是「一片天然,不見人工雕琢」,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認為符合中國人以自然為藝術最高境界的追求,並根源於「道法自然」的哲思。他又指出,趣墨畫的成功得來不易,是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才獲得了成功,而且來者先生的趣墨畫,可以說是「千敗一成」,畫一千張,成功一張,但他不是在戲墨,也不是在玩水墨,是以自己的辛苦,去追求、突破自己的想像的畫面。

▲主辦方馮馨漫董事長與高齡85歲美術史泰斗薛永年教授交談。(圖/提供)

故宮研究員,書畫鑑定專家單國強先生則從藝術史與博物館的視角,詳細回顧了三十年前故宮博物院收藏劉慶書作品的歷史背景。他指出,當時故宮的典藏決策並非僅因作品技法的新穎,而是看到了「趣墨畫」中蘊含的深層文化價值與時代意義。單國強先生也說,與來者先生是因為兩次故宮為來者趣墨畫的破例決策,他都有參與其中,所以兩人相識,也曾為他的趣墨畫法發表了一萬多字的論文,而今天看到現場展出的作品與30年作品相比下,來者先生不僅突破了中國水墨畫固有的樣貌,也再進一步突破了自己30年前趣墨畫法的型態,尤其是水墨沁滲層次更豐富、與色彩搭配更和諧,達到了具象與寫意的結合。

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鏞指出:「我發現很多中國畫家不論是工筆畫或寫意畫的也好,都普遍的傾向「重技輕道」,但劉慶書先生的趣墨,不僅需要趣墨一些特殊的技法或者是說絕技,但是他同時也特別追求了水墨的精神氣韻,所以他的畫,可以說是「氣道並重」。

 ▲兩位30年前曾參與北京故宮破例入藏趣墨畫之研究員。(圖/提供)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徐沛君他表示,來者先生的作品包括花鳥和山水等,都能恰當運用趣墨技法營造肌理美感,這種效果具有人工又有天成之趣,其肌理效果與傳統工藝美術,如陶瓷有異曲同工之妙,來者還結合傳統勾勒技法,使作品既有現代意味,又有傳統意蘊,這種肌理效果的強調和運用有助於中國水墨走向世界,因為其看似無意識的肌理效果與抽象表現主義有相同之處。

藝術評論家趙善意教授則以「翻轉、堅持、跨界」概括來者精神,盛讚其以40年投入與7萬張宣紙的實驗成果,讓趣墨畫作為中西藝術對話的橋樑,成為一種具有文化穿透力的藝術形式。

三十年前北京故宮的「破例入藏」已成為文化史上的重要注腳;三十年後的學術對話則預示、闡述著「趣墨畫」在未來將繼續啟發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與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