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土地交換引爆拆屋糾紛!新地主違法拆屋重建涉刑事責任

一起家族內土地交換引發的嚴重房地糾紛,近日引發法律界關注。有民眾投訴,其小叔與父親當初僅進行土地交換,未涉及房屋所有權轉移,導致土地與房屋分屬不同人所有。後來小叔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土地出售給新地主,新地主竟在未經協商的情況下,擅自將原屋拆除並在原地重建新房,引發嚴重法律糾紛。

 

土地房屋分離埋下糾紛隱患

根據投訴人描述,這起糾紛源於家族內部的土地交換協議。當初小叔與父親僅進行土地交換,但並未處理地上房屋的所有權問題,導致土地登記在小叔名下,而房屋仍屬於父親所有。這種「地房分離」的狀況為後續糾紛埋下了隱患。

後來小叔在未與家人協商的情況下,將土地出售給新地主,且未明確告知地上房屋仍屬他人所有。新地主在取得土地所有權後,竟然未經原屋主同意,擅自將房屋拆除並在原地重建新房,完全無視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權益。

 

法律責任歸屬明確

法律專家指出,這類情況的法律責任相當明確。根據民法第765條規定,土地所有權人並非當然擁有地上房屋的所有權。新地主在未取得房屋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情況下擅自拆屋,已涉嫌觸犯刑法第353條的毀損罪及第354條的毀損器物罪。

此外,即使新地主擁有土地所有權,也必須透過合法程序處理地上物。正確做法應該是先與房屋所有權人協商, either 購買房屋所有權、協商拆遷補償,或是向法院聲請排除侵害。擅自拆除他人房屋絕對是違法行為。

 

可能的法律救濟途徑

受害的房屋所有權人可以採取以下法律行動:

1.  提出刑事告訴:追究新地主毀損罪的刑事責任

2.  民事求償:要求賠償房屋價值及相關損失

3.  請求返還土地:主張對土地有合法使用權

4.  申請假處分:防止新地主繼續施工或處分財產

律師建議,受害者應該立即收集相關證據,包括土地和房屋的權狀、交換協議、相關通信記錄等,並盡快尋求專業法律協助。

 

預防勝於治療

這起糾紛也提醒民眾,在進行土地交易或交換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確保房地權利一致,避免分離狀況

2.  進行任何交易前,完成詳細的產權調查

3.  簽訂明確契約,規範各方權利義務

4.  必要時尋求專業律師或地政士協助

 

M觀點 這起家族土地糾紛凸顯了產權明確的重要性

在房地產交易中,土地與地上物的權利歸屬必須清晰明確,否則極易引發法律糾紛。新地主擅自拆除他人房屋的行為,不僅涉及民事賠償責任,更可能面臨刑事追訴。

建議民眾在進行任何房地產交易前,都應該做好完善的產權調查和法律諮詢,避免類似糾紛發生。同時,相關主管機關也應該加強宣導,提高民眾對房地產法律風險的認識。畢竟,預防勝於治療,事先的謹慎遠勝於事後的法律訴訟。

圖/google map  M傳媒 https://94m.com.tw/

閱讀原文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賴傳媒、記者爆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