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爆26%驚人跌幅!13萬戶慘套牢 建商驚現「死亡交叉」危機
台灣房市正面臨近年來最明顯的調整期,根據最新統計,2025年上半年建物買賣移轉僅13萬棟,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26%,創下近年新低。這波房市低迷不僅反映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更揭示台灣房地產市場結構性轉型的開始。
當前房市低迷主要受多重因素影響。美國關稅政策及貨幣波動使資產族群不敢貿然投入不動產市場,而家庭資產過度集中於房產也是隱憂所在。根據央行統計,房地產佔家庭總資產比重高達65%,這種資產配置集中度在市場調整期格外令人擔憂。與此同時,繼承和贈與移轉持續增加,反映高齡化和財富世代轉移正在發酵,成為市場另一重要特徵。
買賣雙方因應策略
面對市場變化,買賣雙方都在調整策略。部分屋主為增加售出機會,將原本樓中樓的大戶型分割成兩戶,並進行簡易裝修,讓30年的中古屋煥然一新,刺激買家出手意願。有資金需求的屋主開始願意適度讓利,將價格調整到市場相對合理的範圍,以吸引剛性需求買方。
對買方而言,專家建議現階段應多看多比較,並仔細衡量自身資金和貸款狀況。雖然市場氛圍保守,但對於有實際需求的購屋者來說,反而是一個理性選擇的好時機。重要的是要避免過度槓桿,確保還款能力與生活品質的平衡。
市場風險與結構性問題
房市低迷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價,但也帶來新的風險。供給面出現死亡交叉,尤其房地產部門槓桿率普遍超過70%,一旦價格下跌10%,大批貸款將跌破擔保品價值,可能引發銀行資產惡化與信貸緊縮。體質不夠堅強的開發商已面臨財務壓力,市場陸續出現零星停工公告,爛尾樓風險值得關注。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財富世代的影響。現在除了用薪水養房子外,部分民眾還依賴家庭家族支撐,上一代財富幫助購房,使有無家庭長輩支援的差距明顯拉開。這種現象可能加劇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
政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專家建議政府適時鬆綁首購與換屋族貸款限制,加速都更與危老重建,並要求建商提供完工保證,防止爛尾樓。雖然租金補貼已擴大至50萬戶,但12萬戶社會住宅目標未完成,難以緩解民眾居住焦慮。
對於未來市場走向,多數專家認為,若沒有直接性的刺激利多,這樣的狀況可能持續瀰漫到明年。尤其過去房價炒作明顯的新興區域,因投資客不敢進場且吸引不到自住客,賣壓將落在建商身上。相對地,佈局穩健區域的大品牌建商,其推案較能獲得市場認同。
M觀點,這波房市調整雖帶來挑戰,但也提供市場回歸理性的機會。
買賣雙方都需要調整心態,賣方應合理定價,買方則要審慎評估需求與財務能力。政府更需要通盤考量,在穩定市場與健全體質間取得平衡,才能引導房市走向更健康的發展軌道。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賴傳媒、記者爆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