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連基律師(精神健康資訊匯主席及共同創辦人、香港律師會精神健康法委員會主席)
- 陳智思先生 (GBM, GBS, JP)(錄影致辭播放)
- 陳澤群教授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研究教授及總監)
- 黃子權先生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硏究主任)
- 陳琺荃女士 (救世軍護老者協會主席)
- 林智強先生 (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服務經理)
- 錢黃碧君教授 (精神健康資訊匯副主席及共同創辦人)
「平安三寶」是指遺囑、持久授權書和預設醫療指示。研究計劃由擇善基金會資助,由精神健康資訊匯委托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進行。此研究涵蓋識別10個司法管轄區現有的平安三寶儲存制度,並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深入面談方式(in-depth interview),收集了55 位包括病人、照顧者和法律、醫療和社工等專業人士的意見,瞭解設立平安三寶中央存儲庫的需要和建議。
背景
香港正急速邁入高齡社會,現時65歲及以上人口已佔總人口超過五分之一,統計處預計於2046年將會增至三分之一。特別是80歲及以上人口,將由2021年的40萬(佔總人口5%)上升至2039年的93萬(11.5%)。人口老化同時,患有慢性疾病人數亦增加。2020年,香港有55%的死亡個案與慢性病有關(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病)。醫管局估算在2039年前,慢性病患者將達到300萬。另外,隨著老年化,香港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亦不斷增加。2017年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指出大約有10萬患者。有研究更加預測到了2039年,60歲或以上患者將超過30萬。
長期病患和認知障礙患者人數的增加意味着有不少病人如中風或心臟病人士會面對突然失去認知能力甚至是死亡。至於認知障礙病患者, 他們的認知能力會慢慢衰退。當發生上述情況 ,如患者遺忘了放置遺囑的位置,家人便無法知悉患者的意願和安排。如沒有做好持久授權書,家人可能需為支付無精神行為能力人士的患者醫療費用而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和精神壓力。同樣地,家人亦難以在未預先知悉患者的醫療決定或找不著預設醫療指示的情況下為患者在病危時作出重要決定。因此,社會上越來越多人認為有需要設立一個有系統和安全地放置三寶文件的儲存庫。
這個研究透過專家訪談、焦點小組與系統架構評估,全面檢視技術方案、數據保安標準、成本效益、以及與現行法例的接駁方式,更規劃了包括數碼儲存實體正本管理與多方授權驗證的多階段試點,為「平安三寳」中央儲存庫的全面推行提供清晰建議。
精神健康資訊匯主席陳連基律師致辭時表示:
「我們深信,唯有連結政府、法律界、醫療界、社福機構及資訊科技業等各界的協力,才能建構一個安全、便捷且可持續的『平安三寶』存取平台,確保每位市民的意願都能得到尊重與實踐。」
陳智思先生(GBM, GBS, JP)於錄影致辭中表示: 「近年每逢天氣轉壞,大家都會思考如何作出超前部署。事實上,人生中有許多事情都需要我們提前規劃,而「平安三寶」正是其中之一,包括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及遺囑,是人生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香港人口持續老化、認知障礙症患者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市民更應及早作出清晰安排,以減少家人面對的困難與不必要的麻煩。」
他強調: 「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家人的關愛,並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及推動此計劃。」
精神健康資訊匯就《香港設立「平安三寶」中央儲存庫可行性研究報告 》採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於2024年12月至2025年8月進行,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研究團隊訪問了55名持份者,包括政府官員、 立法會議員、律師 、醫生、 護士、 社工、 資訊科技專業人員、病人 、照顧者,以及病人組織代表(詳細見下面列表),收集他們關於製作與保存「平安三寶」面對的個人、專業及制度障礙,了解他們對設立平安三寶中央儲存庫的意見。
受訪者類別和人數
受訪者類別 | 人數 |
長期病患者 | 6 |
主要照顧者 | 6 |
病人組織主管代表 | 3 |
律師 | 5 |
醫生 | 5 |
護士 | 5 |
社工 | 5 |
銀行及金融服務主管 | 5 |
立法會議員 | 5 |
政府部門及醫管局高層 | 5 |
資訊科技專家 | 5 |
總數 | 55 |
研究發現
- 社會禁忌、經濟門檻高、非正式替代作法盛行
研究發現部分被訪者視討論臨終事宜為「不吉利」,家庭成員互相迴避,對話常推延至病危階段,導致倉促決策與衝突。醫生評估和律師費用動輒過萬港元,中低收入群體視為奢侈而沒有處理。
- 醫護與社工缺乏一致培訓及指引,擔心違反專業責任而僅作轉介。無人全程陪伴導致流程片段化、離場率高,公眾難以完成整個程序。結果是非正式替代方法盛行,例如聯名戶口和共享提款卡。由於這種做法 降低了法律保障,會造成爭產隱患。
- 教育宣傳零散和缺乏持續支援
近年社會雖加大對「平安三寶」的推廣,出現跨界協作,但模式多為一次性講座或短線宣傳,缺乏跟進機制與實際行動指引。參與者聽完講座後雖然對「平安三寶」有興趣,但缺乏容易而具體的渠道去設立。
- 部分受訪者僅聽過三份文件的名詞,但不知道彼此關係與作用,一旦涉及聘請律師,會因為費用與程序複雜而卻步。
- 為何香港要有中央儲存庫?
研究發現長者離世或突然失去行為能力時,家屬最頭痛往往是「文件在哪裡?」,被訪律師經常收到遺囑、持久授權書或預設醫療指示找不到的求助個案。專業人士也見過長者把文件塞進餅罐、鞋盒,或鎖在保險箱後忘記密碼的問題。
- 文件一旦遺失或污損,法庭未必接受,導致決定延誤,對家屬造成困擾。若有可靠的「中央儲存庫」,讓市民自願登記文件位置,甚至加密備份,相關人士即可查到「存放地點、最後修改時間」,省卻四處尋找的時間與費用,避免重要決定在關鍵時刻無法落實。
- 中央儲存庫三種儲存方法
訪談顯示,中央儲存庫的技術路線可歸納為「元數據索引、雲端副本、實體正本」
o 第一層元數據(Metadata)索引: 僅記錄檔文件類別、日期與正本位置,私隱風險最低、現行法例已足夠支援。但缺點是若原件遺失,單靠索引難以在法庭舉證。
o 第二層—加密電子副本: 掃描件以銀行級加密存放,正本毀於火災或搬遷亦可即時下載。然而現時具備法律做法以正本為依據,掃描文件只可作參考,需要日後修例賦予同等法律效力,才可以獲得正本文件的地位。
- o 第三層—實體正本: 直接保管紙本文件,證明力最強,毋須等待法例更新。但設立高規格防火倉庫、長期保險及營運成本極高。一旦遭遇火災或惡意破壞便難以挽回。
- 公信力+可持續:誰負責、怎樣收費才走得遠
被訪者認為推行中央儲存庫的平台需要「有權威、可信賴」,但避免官僚作風和私隱疑慮。
- 收費方面,以「低門檻、按次收費」為原則。一次性開戶費用應在可負擔水平,日後增修文件或使用檢視服務才額外收費。平台還需設立透明的專業名錄與熱線,協助市民找到合適的醫生、律師或社工,形成「有人教、有人帶、有人幫」的環境。
研究建議:
- 「雙層儲存設計」兼顧私隱與防遺失
市民可以按照需要,選擇儲存不同的資料:
Ø 第一層: 僅記錄文件類型、簽署日期及正本存位置,讓家屬與專業人士能迅速找到原件,這不會有文件詳細內容,私隱風險低。
Ø 第二層: 自願上傳加密掃描的文件,可存放日後更新版本,創建者撤銷或重訂文件在系統會有紀錄。
- 一站式支援,可負擔收費
儲存庫定位為「主動支援者」而非「被動倉庫」,透過專業名錄、持續跟進與公眾教育,提高文件更新率。建議一次性低額開戶費,其後每次修改收取小額手續費,確保財政可持續。對於體弱和未足夠能力和時間去完成平安三寶的人士,營運單位會提供服務,幫助他們設立有關文件,令到有需要人可以得到平安三寶的保障。
- 中央儲存庫彌補現時不足
「平安三寶儲存庫」 營運單位並非推翻現行法律程序,而是提供額外保障。所有登記完全自願,市民可選擇存放部分或全部文件。若日後改變主意,隨時可撤回或刪除副本,不影響原有法律效力
- 先試行、後立法的兩步策略
為盡快回應長者與病人需要,建議先由具公信力的專業協會或非牟利團體協作建立一個 「平安三寶儲存庫」 營運單位。營運單位累積經驗和建立公眾信心後,再爭取立法由政府接管,升格為法定機構。此舉避免「等立法」而原地踏步,未能解決現時急切需要的問題。
- 「平安三寶儲存庫」跟進工作
甄選合適的營運機構,之後就「平安三寶儲存庫」營運單位的詳細責任、儲存系統的運作和保安問題,以及用戶儲存文件的指引開展工作。
社福機構支持『平安三寶中央儲存庫』
救世軍護老者協會主席 陳琺荃女士表示:「我們協會認同設立『平安三寶中央儲存庫』的構想,透過安全地記錄及保存遺囑、持久授權書和預設醫療指示的位置與加密副本,確保家人及專業人士在需要時能準確取回,有效減少文件遺失、延誤與家庭紛爭。」
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服務經理林智強先生亦指出:「建議透過系統化的生死教育、設立『平安三寶』中央存放系統、可持續的晚期照顧及善終服務,讓大家對生命的最後階段享有更大的自主權,達至好生好死。」
Hashtag: #精神健康資訊匯 #平安三寶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關於精神健康資訊匯(MIP Care Resources Connect, MIPCRC)
成立於2018年,MIPCRC是香港首個專注於精神上無決策能力人士(MIP)所需的慈善機構。透過網上平台、公開講座及社區活動,MIPCRC致力為無決策能力人士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援,並促進社會對決策能力問題的認知。
新聞來源:media-outreach
以上新聞投稿內容由Media-outreach全權自負責任,若有涉及任何違反法令、違反本網站會員條款、有侵害第三人權益之虞,將一概由Media-outreach承擔法律及損害賠償之責任,與新頭條Thehubnews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