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凱達格蘭文化館8月30日舉辦全新特展《愛像什麼》(Of Love: Its Shape, Its Sound)開幕活動。此展以「愛」為核心,結合神話、歌謠、器物、行動與當代創作,帶領觀眾從臺灣原住民族人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中,重新認識情感的流動與形狀。
開幕式中,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原住民族青年組成的跨領域文化行動團隊「Minang 走到地極」帶來別具特色的開場表演,結合傳統古調、弓琴、古箏、口簧琴與舞蹈,為現場注入耳目一新的能量,亦象徵愛在不同文化與藝術形式中的持續流動。團隊更特別邀請來自霧鹿部落的耆老 Biung(Kila)Ispalidav 余錦龍同台演唱布農族歡樂歌〈Manaskal a Mu’anpuk〉,為特展揭開熱烈而感動的序幕。
▲ 開幕演出團隊「Minang 走到地極」與霧鹿部落的耆老 Biung(Kila)Ispalidav 余錦龍合唱布農族歡樂歌 Manaskal a Mu’anpuk。(圖/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Bakan Pawan 巴干‧巴萬致詞時表示,身處首都的凱達格蘭文化館肩負重要使命,必須透過創新、多元的當代觀點,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原住民族文化。本次特展也希望凸顯,在各種文化與儀式背後,真正凝聚族人的,是那份無形卻深厚的情誼。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 pasuya poiconx 浦忠成致詞時以幽默口吻提到,當代社會面臨結婚率下降與少子化的挑戰,或許展覽中介紹的原住民族情感表達方式,能為現代人的愛情觀提供新的啟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副館長林威城則分享,他起初對展覽名稱「愛像什麼」感到好奇,不確定內容為何,卻在展場中看見阿美族的「獻工」Mitapi’(女子婚前至心儀男方家幫忙)、排灣族的「送情柴」Papuljiva(男子將薪柴放在心儀女子家門口)等傳統文化,也注意到許多打破性別框架的女性觀點,讓他覺得耳目一新。
▲ 參展藝術家合照(由左至右):Daong Cinceng 拉蓊・進成、Sutipau Tjaruzaljum 陳亮、Vava Isingkaunan 簡志霖。(圖/主辦單位)
三位受邀參展的原住民族創作者,也在現場介紹了各自的作品。撒奇萊雅族藝術家 Daong Cinceng 拉蓊・進成分享他詩作靈感源於祭典前母親為女兒穿上族服的過程,長輩在整理服飾時的叮嚀與嘮叨,正是社群成員彼此關懷的具體展現。排灣族藝術家 Sutipau Tjaruzaljum 陳亮則以女性身份傳習傳統上由男性演奏的雙管口鼻笛,本次展出她以蕾絲與閃亮裝飾製作的「少女笛」,並於現場演奏承襲自國寶藝師 Pairang Pavavaljung 許坤仲老師的曲目〈Sikisudjusudju〉(中文曲目:叫心裡醒來的笛音)。布農族創作者Vava Isingkaunan 簡志霖長期以弓琴為研究核心,從學習彈奏到製作已逾五年。他指出,弓琴彷彿是布農族的「白噪音」,作為山林子民內斂含蓄的情感載具,當遠方傳來弓琴聲,便知有人正默默抒發思念。他也將這段田野採集的成果轉化為紀錄影片與影像創作,於展覽中呈現。
▲開幕式來賓大合照。(圖/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不僅在戀人之間,亦在家人、長輩與晚輩、兄弟姐妹、部落群體,乃至於與自然的關係中,都有各式多元的情感表達方式:從互助扶持、責任共享,到對自然的敬愛,皆值得當代社會借鏡。《愛像什麼》特展自2025年8月30日至12月7日於凱達格蘭文化館三樓展出,規劃五大主題單元,從神話故事、情感載體、經典流行音樂到當代藝術創作,層層鋪陳愛的形狀與聲音,思考愛在當代社會中的多重意義。展覽並搭配延伸活動,詳情請參閱凱達格蘭文化館臉書粉絲專頁,或洽02-28986500分機510。
▲《愛像什麼》展覽於凱達格蘭文化館三樓展出。(圖/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