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偉利科技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在過去的工廠現場,「維修」常常是件緊急又混亂的事。設備突如其來地停擺,工程師急忙查原因、找備品、聯絡廠商,整條產線可能就此中斷好幾個小時。這樣的情況不只影響產能,也讓人疲於奔命。

如今,隨著科技進步,工廠的維修邏輯正在改變。我們不再等設備壞了才行動,而是透過智慧感測與分析技術,提前掌握設備的「健康狀態」,開啟預測性維護的新日常。

感測器是工廠的耳與眼

現代工廠的設備,早已不是單純的「鐵殼加馬達」,而是具備感知能力的智慧載體,而  振動感測器 就是其中之一。它能長時間監控設備運轉,當震動頻率出現異常,就像醫生聽診時聽到雜音一樣,提醒潛在風險。

這些感測資料若沒有進一步分析,也無法發揮效用,這正是  AIoT 的價值。AIoT 讓感測器與雲端或邊緣平台串聯,能即時上傳、分析並發送警示,協助人員第一時間介入。

PHM 為機器打造健康履歷

感測數據會被整合進 PHM 系統中,也就是「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透過長期數據與 AI 模型分析,PHM能預測設備異常發生的時間點,甚至預估剩餘壽命。

例如,一台抽水馬達的振動數據若出現變化,PHM模型能指出它可能在三週後磨損異常,提早維修,就能避免突發停機。

不只保養,也能防災

除了機械設備,電力系統也能因感測技術變得更安全。像「 局部放電」這類高壓設備的異常現象,若長期未處理,可能引發跳電或損壞。而「 電弧」則會在短時間產生高溫與強光,甚至導致火災。

透過AIoT架構,工廠能即時偵測這些異常,系統會分析頻率與特徵,判斷危險程度,提前通報處理。

工廠的新日常:提早預測及行動

傳統維修是出事才處理,而  智慧製造 則講求「提早知道、預先行動」。從感測器到AI平台,從資料分析到即時判斷,這些技術真正改變了工廠日常的運作方式。

不用再等到警報響起才手忙腳亂,也不必猜測設備壽命。在智慧工廠的日常中,每台機器都有自己的健康紀錄與預警機制,讓生產更穩定、更安全。

維修,不該只是損失的代表,而是效率的起點,當工廠投資AI感測與PHM系統,不只降低風險,更建立長期穩定的營運節奏,這不只是技術進步,更是思維革新。

▲(圖/偉利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