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蔡宏營博士表示,NIAR不只是橋樑,更是助推臺灣創新能量躍上國際舞台的實戰基地。(圖/The Icons 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壓力,科技領導者的角色不再僅是技術推動者,更需成為國際合作的橋樑。國家實驗研究院(NIAR)院長蔡宏營博士,日前帶領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永續領導力研究院(CISL)共同舉辦「臺英永續研發論壇」,於劍橋著名的綠色建築Entopia Building登場,開啟臺英橫跨學術、政策與產業的深度對話。

論壇聚焦三大永續科技核心議題:「淨零排放」、「建築環境韌性」與「永續半導體」,集合兩國多位重量級專家,包括CISL永續創新總監Sam Laakkonen、捷克晶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Radek Holý、NIAR營運長徐玉學博士、國震中心副主任柴駿甫博士等,共同探討技術落地與國際接軌的可行路徑。根據英國《The Icons》艾肯氏名人誌報導,蔡宏營表示,NIAR身為隸屬國科會的國家級應用研究機構,其角色是串聯學界、產業與政策的關鍵平台,「我們的任務是將尚處學術階段的技術推向市場,並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科技不能只留在實驗室,而要走入世界。」

▲ 在臺英永續研發論壇中,NIAR國際事務室主任張美瑜博士,聚焦亞洲與歐洲在永續創新上的交流與合作,展現臺灣在全球永續議題中的積極參與。(圖/CISL提供)

這次論壇中,來自臺灣的三家創新企業成為焦點:鼎極科技專注永續半導體材料研發、光濟科技融合AI與綠色運算、擷發科技則在封裝技術上具備突破性進展。三者均與NIAR共同參與設立於捷克的先進晶片設計研究中心(ACDRC),形成臺捷半導體研發新聯盟。蔡宏營強調:「我們希望這不只是展示臺灣技術力,更是測試我們如何與世界共創解方的能力。」此外,蔡宏營也介紹NIAR推動的「i-Dream創新科技計畫」,鼓勵七大國家研究中心進行跨中心合作,每年兩次公開徵案,落實制度化的協作模式。「真正的創新來自跨域的日常對話與制度支持,我們建立的不只是研究機構,而是一個具有國際溝通力的創新平台。」他進一步指出,科技外交應超越象徵性參與,而是建立實質合作機制,像是吸引歐洲碩博士來臺實習,促進臺灣與世界青年人才流動與連結,「我們正在培養的是連接未來的橋樑,而非只是人才。」

▲透過制度化的合作機制與國際人才交流計畫,NIAR正積極建構具全球對話力的創新生態系,連結臺灣與世界的未來可能。(圖/CISL提供)

Entopia Building 作為論壇場地,亦象徵臺灣科技創新正式進入歐洲綠色轉型核心。蔡宏營表示,這次合作就是「兩個高速旋轉的陀螺在同一時刻精準交會,撞擊出跨域創新的火花」。蔡宏營強調,NIAR不只是推動科技的單位,更是臺灣價值輸出的媒介:「每一場國際對話,都是為臺灣找位置、也為世界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