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凱中/宜蘭報導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23日舉辦「淺山動物觀察與保育共生議題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曾惠芸擔任主講人,分享其長期於野生動物研究、監測與保育政策推動的豐富經驗,並透過案例討論,引領參與者重新思考我們與野生動物的關係。
包括分署人員、工作站巡護員、保育志工及原住民獵團參與,現場與線上參與人合計81人,藉由掌握調查技術充實保育職能,運用適切的調查與研究方法,例如紅外線相機、聲音監測、足跡紀錄等工具,揭開動物祕密的行蹤。曾副教授將結合自身參與之多項研究計畫,說明如何透過科學方法有效紀錄生物多樣性,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可行的保育策略。
主辦單位表示,隨著保育政策的彰顯,於鄰近公園綠帶看到淺山動物絕非難事,白鼻心作為典型的「都市適應型」野生動物,其逐漸進入人類生活圈的現象反映出台灣特有的生態轉變。曾副教授將分享白鼻心在都市與農村邊緣的生態行為與適應能力,並延伸討論如松鼠、鼬獾等動物在城市中的生存策略,提醒我們重新審視日常中「看見野生動物」的意義。再者,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並非是對立,而應是理解與協調。講座也將帶領大家反思人類在土地使用、棲地破碎、廢棄物處理等行為上對動物的影響,並介紹國內外營造野生動物友善環境的成功案例,激發大眾參與保育行動的可能。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近年來積極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保育共生地」及「社區林業計畫」,透過跨部門合作,串聯各類型棲地,建立生態廊道,縫補零碎化棲地,除提升物種保育的可行性外,也兼顧原住民與社區民眾的參與。透過公民參與,學習經營周遭自然資源、觀察生態變化,有助於發展完善的保育工作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