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夏日戶外活動,中醫師張煒東建議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賴傳媒、記者爆料網/曾厚銘/彰化報導】
53歲的林女士最近常在半夜小腿抽筋,頻繁痛醒不勝其擾,另一位65歲的陳先生退休後酷愛種菜種花,經常在下午勞動時抽筋,經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分別建議穿長褲睡覺及多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症狀明顯改善。中醫師張煒東指出,這兩種抽筋的成因雖不同,卻都造成相同的不適,是夏天較常見的兩種抽筋模式;如果常發生抽筋,應就醫求診。
張煒東說,抽筋是肌肉異常收縮的現象,發生的原因很多,諸如年長者肝腎不足、懷孕婦女血循不良,是容易造成抽筋的族群,其他如體溫調節不良、水分電解質失衡、或運動後未充分伸展等多種因素也可能抽筋,但不管如何,還是要找到抽筋原因,適當因應,才能避免一再發生。
張煒東指出,以半夜常抽筋的林女士而言,她以為身體出了毛病而就醫,不然,為什麼一般人冬天比較會抽筋,她反而是夏天猛抽筋。經過詢問後發現,林女士的丈夫怕熱,睡覺時將冷氣的溫度設定得比較低,如此一來,導致她下肢循環變差,中醫稱之為「血不榮筋」,即血液不能充分榮養筋肉,因而抽筋,他請林女士在發生抽筋當下靠著按摩與緩慢伸展來改善,並在睡前穿上長襪及長褲保暖下半身,此後就很少抽筋。
另一起個案的陳先生是戶外勞動引發的抽筋,在高溫環境下流汗過多,體內津液流失,導致心氣不足、血不榮筋,出現俗稱的熱痙攣,中醫稱為「中陽暑」。張煒東說,這類患者除了小腿抽筋外,還可能伴隨頭暈、噁心、胃口差、尿量減少、胸悶與疲倦等症狀。他請陳先生大熱天在戶外勞動時要不斷的補充水分與含電解質的飲料,此後也少抽筋了。
張煒東表示,近來天氣越來越熱,如果如上述的陳先生喜愛在戶外勞動,或是因工作性質必須烈日曝曬,最重要的是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另一個很大的族群是白領上班族,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久坐後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佳,肌肉無法獲得足夠養分與氧氣而抽筋,如果無法調高冷氣溫度,就要做好保暖或時常起來活動筋骨,才能避免下半身被抽筋突襲。
張煒東說,如果依照抽筋部位所對照的經絡來進行按摩也可改善抽筋,譬如說最常發生的小腿後方肌肉抽筋,可以按壓膝關節後側的委中穴或按摩小腿後方的膀胱經來改善,平時注意營養,運動、泡腳、按摩、保暖,也都可以減少抽筋的發生。若經常發生抽筋,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診治,安度炎夏。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賴傳媒、記者爆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