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科學、藝術、教育 、互動體驗 吸引二萬人遊覽學習郊遊禮儀

香港 – Media OutReach Newswire – 2025年7月15日 –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綠惜地球主辦的「賽馬會入山隨俗教育計劃」於 6 月 26 日至 7 月 1 日舉行「《山林密語》 無痕山林環保展覽」,假荃灣愉景新城 D·PARK舉行,共錄得二萬人次入場參觀。展覽為「賽馬會入山隨俗教育計劃」的成果展,旨在透過多元化的藝術創作、互動遊戲、科學實驗及展覽,推廣「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及「可持續山徑」理念,呼籲公眾保持對大自然的尊重與愛護。

「《山林密語》 無痕山林環保展覽」 限定展覽圓滿結束

活動啟動禮邀得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郊野公園) 葉彥博士、「郊野公園之父」王福義博士、郊野保育代表性人物黃錦星先生、林超英先生、譚鳳儀教授等擔任主禮嘉賓,與近百位自然教育團體代表共聚一堂,分享如何實踐「無痕山林」。
《山林密語》展覽:香港首個具規模無痕山林專題展覽
今次展覽的策展理念別具匠心。在香港,儘管「無痕山林」概念並非首次提出,但以如此全方位兼具趣味性的方式系統呈現,卻是甚為少見的嘗試。主辦今次展覽的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表示:「『無痕山林』是全球野外活動通用的一套道德倫理準則,旨於減低康樂活動對大自然環境的影響。本地一般公眾對『無痕山林』的理解多止於『帶走垃圾』,但其實當中還包括更多方面的愛護山林知識及實踐。」她表示,香港雖擁有豐富的郊野康樂資源,隨著郊遊人流增加,應透過提升遊人對「無痕山林」的意識與行為,減少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長遠而言,這不僅有助於降低公共管理開支,也能促進更良好的郊遊體驗。
展覽共設五大互動展區,助參觀者重新認識與山林的關係,為不同年紀的公眾帶來充滿趣味的體驗,務求做到「寓學習於遊戲」,深入淺出地學習「無痕山林」七大原則,實踐愛護香港山林。
匯聚廿個教育團體的專業力量 共同推動無痕山林理念
今次展覽亦誠邀20個自然教育團體一同參展,各自借出教育珍藏,放入展覽內長達九米的【無痕山林百子櫃】。展區取名「百子櫃」,寓意眾人合力研製守護山野的「良藥」。每件展品背後都盛載一個「無痕山林」的教育故事,紀錄了該團體的推動工作。
參展單位中,「鞍山探索館」展出從馬鞍山礦洞遺址外撿拾得的BB膠彈及紅繩。館長陳子恒指出,長年不少人在礦洞遺址打野戰而遺下垃圾,BB彈遍地,紅繩則是早前有人往礦洞取景拍攝,離開後洞外全繞滿紅繩,因無從追究,最後唯有由義工清理。「每年見到至少十幾隊人在礦洞遺址拍片或影相,但唔係人人都實行『無痕拍攝』,除咗留低垃圾,仲試過喺礦洞加裝窗花做拍攝裝飾,最誇張見過在遺址加裝門鎖,安放自己嘅攝影器材,呢啲行為都好破壞歷史遺址嘅原貌。」陳子恒表示,馬鞍山鐵礦場在1905年已開業,其遺址見證了香港昔日的礦業經濟,有一定歷史價值。「破壞咗就無啦」,希望大家愛惜。
今次亦有來自深圳的教育合作夥伴「境蘭生態景觀」。機構在內地深耕於手作步道、郊野徑、社區花園等生態項目,同時舉辦多項公眾參與及自然教育課程,包括推廣「無痕山林」教育。他們的展品名為「蘑杖」,是同事在服務深圳市遠足徑郊野徑時,撿拾到的大堆登山杖配件,相信是行山人士無意間遺落。機構設計總監藍綺霞表示:「大家都忽視了橡膠材質在戶外降解需要50-80年之久。」她亦指出,過度使用登山杖會導致山路土壤鬆動,遇雨水沖刷時會加速土壤流失。今次團隊將廢物製作成蘑菇狀手工藝品,希望能吸引山友們關注,避免遺留塑膠垃圾,並注意過度使用登山杖對環境之影響。
學校導賞反應熱烈 讓下一代學習守護郊野
教育推廣是今次展覽的重要一環,展覽特設【學校導賞團】,吸引了包括保良局朱正賢小學、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在內的多間學校響應報名。導賞團特意為學生度身定制兩條主題導賞路線─「無痕山林小先鋒」旨在培養小學生進入大自然的正確態度,「守護天然山徑」則帶領中學生深入探討可持續山徑的自然科學和保護方法,激發學生對自然保護的熱情和責任感。

展覽總結三年成果 承先啟後貫徹綠色理念
今次展覽實踐了多個綠色措施,包括優先選擇借用設備,將舊教材升級再造成為新展品,展品製作大部份採用可重用或可回收物料,以減少即棄塑膠物料;使用環保物料印刷,並將於展後轉贈部分展品及物資予學校及社區機構,延續其價值。
鑑於公眾及教育界的正面迴響,綠惜地球正積極籌備延伸展覽,旨在善用展品及物資,並構思將互動學習環節設計為到校工作坊,讓可持續學習體驗走進校園與課堂。

《山林密語》- 無痕山林環保展覽簡介
展區焦點一:【玩轉家樂徑】 七大親子遊戲,互動學習無痕山林原則
展覽的一大亮點是【玩轉家樂徑】展區,它專為親子同樂而設計,將「無痕山林」七大原則巧妙地融入七個互動遊戲之中,讓環保教育不再是單向說教。在這裡,大小朋友都可以化身探險家,拿起紫外光電筒,尋找隱藏的山徑垃圾分解年份,學習「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又可以變身山林消防員,拿起「撲火手槍」撲滅各種引發山火的危機,學習小心用火的重要性;展區更有大型牛牛模型,參觀者可伸手到牛的肚子裏,了解牛經常誤吃人類垃圾的問題,希望透過觸感和視覺衝擊,深刻感受郊野垃圾的禍害。

展區焦點二:【山徑實驗室】 AI 玩具模型成真!「開箱」山徑義工日常
【山徑實驗室】以趣味科學及模型展示介紹山徑建造、損耗和修復,認識「可持續山徑」概念。展區包括大型展品「集合吧!山徑修理員!」,將山徑修復使用的專業工具,打造成巨型、可供「開箱」的玩具模型裝置!這個玩味十足的打卡點,展示了「自己山徑自己修」義工們在學習修復山徑時使用的搬石工具、鶴嘴鋤、大槌、以及保護裝備如護目鏡和手套等法寶,讓公眾認識「山徑是如何建成」。在旁邊的科學實驗區,共有五個小實驗及模型,以趣味科學解釋山徑的水土流失與遊人腳步的關係,並介紹如何以「手作步道」工藝及天然材料修復山徑。

多元互動展區與工作坊 展示本地無痕山林里程碑
其他精彩展品包括,知名創意藝術家 Surrealhk 為今次展覽創作的【瘋狂山林啟示錄】,以超現實藝術風格製成巨大實體作品,引發大眾對郊野問題的思考;【不留痕美術館】邀請五位大自然插畫師以藝術作品詮釋無痕山林的訊息。 展覽亦設多項有趣互動活動,其中【山林密語集遊寄】邀請參觀者尋找現場七個隱藏印章,破解「山林密語」,即可在現場郵筒投寄一張密語明信片,送給自己或朋友;【山嶺朋友故事劇場】透過生動故事,讓孩子們了解山嶺朋友面對的煩惱,學習「無痕山林」七大原則 ;【自然工藝坊】包括即場身體彩繪、生態模型製作等有趣的工作坊

Hashtag: #環保展覽 #大自然教育 #無痕山林 #LeaveNoTrace #LNT #行山禮儀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HKJCCharitiesTrust #JockeyClubLeaveNoTraceEducationProgramme #綠惜地球 #TheGreenEarth





發佈者對本公告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關於「賽馬會入山隨俗教育計劃」

賽馬會入山隨俗教育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旨在提供「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資訊及實踐方法,並透過公眾參與活動(包括出版、展覽、山徑修復義工活動等),建立「可持續山徑」及「可持續郊野」知識與意識,培養以正確、環境友善的方式進行戶外活動,享受與守護大自然之美。
自 2022 年啟動以來,已成功觸及廣泛公眾。本次展覽是三年計劃的重要里程碑,不僅匯集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更為可持續山林教育策略提供了新思路。綠惜地球希望藉著《山林密語》展覽,邀請每一位參與者成為山林的守護者,攜手以尊重和愛護的態度,共同守護香港珍貴的郊野資源。
計劃網站: https://www.greenearth.org.hk/naturetrails/tc/
賽馬會入山隨俗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綠惜地球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計劃支持單位
漁農自然護理署 /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 / 香港童軍總會 / 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 / 旅行家 / 綠洲 / 徑‧香港 / 信義會恩青營 (鞍山探索館) / 無止橋慈善基金 / 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 / 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 /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 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 (沙田) / 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
關於綠惜地球
本地慈善環保團體,致力透過教育、動員公眾,激發社會的綠色正能量、倡導珍惜資源和零浪費的文化,並推動香港成為人人引以自豪的綠色城市。三大工作範疇包括推動可持續環境政策、綠惜公民教育以及企業綠惜同行,著重提供「貼地」環保資訊、綠惜方案、以及環保培訓,推動市民及企業承擔綠惜公民責任。

新聞來源:media-outreach

以上新聞投稿內容由Media-outreach全權自負責任,若有涉及任何違反法令、違反本網站會員條款、有侵害第三人權益之虞,將一概由Media-outreach承擔法律及損害賠償之責任,與新頭條Thehubnews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