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你是否也在問:醫師這條路,值得繼續走嗎?

根據美國醫學教育學會(AAMC)2022年發布的報告,有超過43% 的年輕醫師在職涯前五年曾考慮離開醫療體系,其中七成主因與「過勞、制度不友善與無法發展多元職涯」有關(註1)。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每一位在值班室哭過、在手術後獨自啃飯糰的醫師真實生活。

你或許也曾經歷過:選科時的焦慮、訓練過程中的外界壓力、值班的體力考驗、升遷的壓力,或者面對人生不同階段時,那個在內心迴盪的疑問——「我還要繼續撐下去嗎?」

張益豪醫師,從傳統體制內的主治醫師,走進教育、職涯顧問與公共溝通的領域。他不只是在「活下來」,而是選擇「活得不一樣」。他用自身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醫師職涯的可能性,也用溫柔的方式,成為一個「撐傘的人」,陪伴更多年輕醫師在風雨中找到前行的路。

這篇專訪,將帶你走進他的故事,也許,也能照見你心中那條尚未命名的路。

📚 參考文獻:

  1.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AAMC). (2022). Physician Career Satisfaction and Considerations Report. https://www.aamc.org

醫師職涯規劃建議:起步階段該怎麼想?

你是否曾在值班後的清晨,望著窗外微亮的天色,思考:「我真正想走的醫療之路是什麼?值班的生活一般醫師可以撐幾年?」​

張益豪醫師回憶起自己當年從醫學院畢業時的迷惘:「那時候的我,就像剛出爐的饅頭,外表看似完整,內心卻還在發酵。」​

他建議年輕醫師在職涯起步階段,對內應先釐清自己的核心價值與興趣,對外應該要多觀望市場趨勢與健康走向、並探索多元的職涯發展可能性。​

根據美國內科醫學會的建議,醫師在規劃職涯時,應考慮以下四個問題:​

  1. 我希望如何運用我的內科訓練?
  2. 我的目標是什麼?
  3. 我偏好的工作環境是什麼?
  4. 我希望在哪裡生活?​

這些問題有助於醫師釐清自己的職涯方向,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張醫師也強調,職涯規劃不應僅限於臨床工作,還可以包括醫療研究、教學培訓、知識商轉應用、媒體節目醫師、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多元領域。​

他鼓勵年輕醫師勇於嘗試,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並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感。​更重要的事找到自己擅長的東西,把那個優勢盡量無比放大。如果看不清楚自己優勢,不妨透過朋友、顧問或熟識的長輩幫忙分析自己的優勢,給與未來職涯發展的建議與藍圖規劃。

正如他所說:「曾經淋過雨,所以更願意幫對的人撐一把傘。」​

這份溫柔與堅定,正是他職涯規劃的核心價值。

走出不一樣的醫療之路:專業之外的探索

你有想過,穿上白袍後的人生,其實還能走出多少種可能嗎?你有想過脫下白袍之後你是誰嗎?有什麼斜槓技能或者人格特質,是你在卸下白袍之後還是受人依賴的技能嗎?

張益豪醫師坦言,過去他也以為醫師的道路只有學術研究、教學培訓或臨床三條路。「但當我開始走進基層、民眾、數位社群、公開演講,甚至嘗試經營醫療教育品牌,我才發現原來醫師的價值可以延伸到這麼多地方。」就像一帖複方藥膳,不僅補中益氣,還能潤燥安神——只要懂得如何搭配,醫師的身份也能成為多元人生的滋養基底。

他分享自己創立「白袍人生學院」的契機,不只是想教年輕醫師如何找出路,更希望他們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非困在體制裡被動等待機會,或者成天抱怨醫療環境的崩壞,埋怨大佬佔據了優渥的資源。「如果你不替自己的人生命名,就會被別人的期待定義。」

當然,這條探索路上也有風險。離開醫院體系的保障,就像脫離主流的經脈運行,會有一段混亂與不穩。但張醫師提醒,這不等於放棄或者標新立異,而是把專業轉化為更貼近人群的力量,更接近民眾想要的。很多事情就發生在診間,例如解釋病情上,醫師只顧著講他想講的,總是不自覺地使用醫師熟悉的專有醫學名詞來解釋病情,但這卻不是民眾所需要的所想聽的直白好理解的醫療溝通!良好的醫療溝通術無法在醫學院課程中學到,甚至在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也極為缺乏,可以透過畢業後在外面的相關課程進修來補強這塊匱乏,白袍人生學院中,豪老師也針對醫療溝通術歸納出『3個V型/4個向量/5個武功』當作武功心法,方便醫界同仁時時提醒自己、刻意練習與迭代自己的醫療溝通術!曾經有人說過,聰明的人講故事,愚蠢的人拼命講道理,也許也適用在醫病溝通上,拼命講艱澀的醫療專業名詞,可能比不上一個秒懂好理解的生活比喻或者故事!讓診間的衛教有達到三波的功效,那就是患者聽的當下、回家後在腦海中想像與複習的第二次,第三次就是將秒懂好理解的衛教內容分享給身旁的親友,這就是三波衛教的威力!

「醫師不是只在診間救人,還能在故事中點燈。」這句話,是他這些年最深的體悟。

多元職涯選擇的現實與挑戰:從錯誤中學會分辨

年輕醫師的你是不是也曾猶豫過:「如果離開醫院,會不會什麼都不是了?如果不走現在的專科,是不是要轉戰醫美!是不是醫學系畢業後,不應該去接受專科訓練,直接走醫美,也就是所謂的直美」

張益豪醫師坦承,他也曾在選擇轉職時陷入掙扎。「剛開始,我試過很多事:接觸醫美領域、學保險業、接觸直銷、投資理財、跟人合資開公司、多接演講與商業演出、開課程、寫書、接顧問案……有些成了,有些真的踩了坑。」這就像熬一鍋中藥,火候沒掌握好,藥效不但打折,還可能苦到無法下嚥。

他提醒年輕醫師:多元不代表隨便,而是要懂得分辨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多元」。『有效比有效率更重要』「你可以不走主流,但不能走得沒有系統。」這一點,他花了好幾年才學會——真正能走得長遠的,不是夢想,而是能落地的選擇。

一項針對醫學生生涯規劃的研究也指出,有高達48%的受訪醫學生在畢業五年內改變了原先的職涯志向,主因包括工作環境跟原本預想的不同、工作壓力大於預期、收入不符期待、工作過勞與心理壓力過大(註1)。這說明「走錯」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敢修正。

「不是每條岔路都華麗,但每一步都帶著勇氣。」這句話,張醫師常常用來安慰那些覺得自己「走歪了或選錯科」的年輕醫師。

從淋過雨到撐傘人:給後輩的醫師職涯建議

「我曾經在連續值班72小時之後,走出醫院看到早晨的第一道曙光時,一邊喝著冷掉的咖啡,一邊懷疑人生,懷疑自己的選擇與擔心未來。」張益豪醫師語氣輕柔,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卻句句落在心裡。他說,真正讓他撐下來的,不是堅強,而是那份「被理解」的溫柔。「當你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個累的人,你會更願意,為別人撐傘。」

這也是他創辦「白袍人生學院」的初衷。他想創造一個空間,讓醫師之間不再只是「你走哪科、你發幾篇paper、你今天看幾個病人、做了多少檢查項目、開了多少刀」,而是「你過得好嗎?你還想走下去嗎?你有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嗎?是否有用領域外的技能與知識來灌溉本業?是否有用醫學本身的優勢滲透到其他賽道與專業呢?」

他不鼓吹離開原有的不適合自己的醫療體系,也不主張全然留在原地,而是強調「多一種看法,多一條路」的價值。人生在世,一定需要多元思考模型才能對世間萬物產生適合的應對!就像中醫所說:「氣機調和,百病不生。」人生也是如此,找到自己內在的節奏,比什麼都重要。

最後他說:「如果我撐的這把傘,能剛好遮住你正在淋的雨,那這段路,就不白走了。我相信,陪你走一段路之後,放下那把傘,將會是你重新看見好晴天的地方。」

結論|你也是能為人撐傘的那個人

醫師不是神,也不是不會累的機器。

我們都曾在值班室的燈光下迷惘,在清晨的住院病房裡懷疑自己,甚至在努力扮演「專業的角色」時,忘了自己的名字,自己原有的志向,體會人生的勇氣。那些不說出口的疲憊,那些值班後悄悄流下的淚水——其實,都有人懂。

張益豪醫師說過:「我不是天生堅強的人,只是願意把那段走過雨的經歷,變成一把傘,替還在風雨裡的人撐著。而且這把傘還是可以傳承跟複製的」

這句話不只是他的故事,也可以是你未來的模樣。

這篇文章,不是要你立刻做出劇烈的改變;它只是輕輕地問你:
你是否願意為自己撐起一把傘,重新檢視走了多久,為誰而走,又是否願意,在自已走過雨天,有所成就時,願意成為別人生命裡那一段短暫的庇護?

你不是一個人。你也能為人撐傘。從今天開始,就是最好的時機。

職涯類型 路徑描述 優勢特色 潛在挑戰 張益豪醫師的觀點與經驗
體制內醫院職涯 依循住院醫師→主治→升等路徑 穩定、制度明確、學術發展資源多 工作負荷大、制度僵化、生活彈性低 曾歷經此路徑,認為需思考個人價值與制度是否匹配
學術研究與教職 投入醫學院、研究機構進行教學與研究 專業深耕、有機會發表、長期聲望建立 資源競爭高、需長期投入、回報不即時 鼓勵對學術有熱情者專注,但不建議為了頭銜而選
海外/交流型發展 出國進修、國際交流、醫療志工等 開闊視野、建立國際連結、突破舒適圈 金錢與時間成本高、需家人支持 認為是「充電型選擇」,但不應變成壓力來源
差異化職涯(如白袍人生學院) 跨足教育、社群、創業、顧問或品牌化 自主度高、可整合興趣與專業、影響力擴大 初期不穩定、需多方能力、孤獨感較強 張醫師實踐路徑,強調「先認識自己,再設計職涯」

參考文獻:

  1. West CP, Dyrbye LN, Satele DV, Shanafelt TD. (2020). A longitudinal study evalu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ians’ career choice regrets and well-being.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80(6), 934–941.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0.1223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 1:我對現在的醫師工作感到疲憊,但又不確定轉職是不是逃避,怎麼判斷?

回覆:

這是一個很真實的心聲。張益豪醫師也曾經歷這樣的掙扎。他的建議是——不是所有的離開都是逃避,有時是自我照護的一種方式。你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每天起床期待這份工作嗎?容易讓自己進入心流時光嗎」「我是否覺得自己能有所貢獻?覺得有成就感」 「辛苦之餘,我還有餘力照顧自己嗎?」

如果連續的回答都是否,那麼就值得重新檢視你的職涯選擇。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掌控,唯有自己活得好,才能發揮最高的醫療水準!當你勉強自己,身心失衡時,就容易失去方向。你可以先從微小的調整開始,例如轉換部門科別、縮減工時、斜槓其他自己能進入心流的領域、進修其他課程、多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或探索兼職新方向。

問題 2:除了臨床,醫師還有哪些可能的職涯選擇?

回覆:
現代醫師的職涯已不再只有臨床這條路。你可以考慮進入健康教育、醫療顧問、醫療行銷、公衛政策、創業、社群經營,甚至像張醫師一樣,結合教育與品牌,創辦「白袍人生學院」。
建議你可依興趣將選項區分為:知識傳遞型(如教學、寫作)、溝通影響型(如演講、顧問)、系統設計型(如創業、設計課程)等類別,再逐步探索。記得,中醫講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你的職涯也可以是獨一無二的方劑,為你量身調製。

問題 3:我對學術和研究沒有熱情,會不會就無法在醫界發展?

回覆:

完全不會。張益豪醫師就說過:「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教授,能照顧好病人、照顧好自己的人,幫別人淋雨時撐傘,人生迷惘時給予建議與溫暖,同樣值得尊敬。」貢獻社會的方式有太多元了,寫書、演講、拍衛教短影音、預防醫學,都是自己可以貢獻醫術的地方,不一定只能學術研究。

你可以思考的是——你的價值想留在哪裡?有些人熱愛病房、有些人擅長衛教、有些人在公共溝通中發光。務必要找到自已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醫界需要多樣化的角色,不是只有發論文的人才叫做成功。若你希望發展另一種形式的影響力,也許可以考慮開設Podcast、YouTube頻道、或參與社區健康教育,發揮你的影響力。

也務必開啟多元槓桿:人才槓桿、時間槓桿、資本槓桿與平台槓桿!方能事半功倍。

問題 4:離開傳統的醫療體系是否會讓專業能力退化?

回覆:
這是許多醫師最擔心的問題。其實,關鍵不在於「離不離開」,而在於「是否持續學習」。如果你離開醫院去做健康講座、養生餐飲、寫作或顧問,只要仍持續閱讀期刊、參加研討會、與業界互動,專業不但不會退步,反而會更多元化。當你持續對世界永保好奇、持續學習,生活中處處是健康,處處是醫學,持續學習海納百川,那就是保養專業最好的方式。你可以安排每週固定讀一篇文獻、追蹤關鍵主題,不讓自己與臨床脫節。

問題 5:我不是那種能演講、經營社群的人,也能走多元職涯嗎?

回覆:
當然可以。張醫師也輔導過很多醫界晚輩,本身是I人,從來就不是愛出風頭的人,但他們卻成功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發聲的方式」,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亮!

目前社會多媒體就是一個可以多元發聲的無限工具世界,你可以從小的地方開始,比如寫一篇心得文、參加一次分享會、與朋友共創一個健康專案。重要的是「一致性」與「真誠」。任何重要且偉大的事情,都是確定正確方向之後,不停地堅持與努力。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受訪學者:張益豪醫師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