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你知道嗎?在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每分鐘,全球就有8位新生兒失去生命,還有近5位孕產婦因併發症失去求生機會──而這些悲劇,多數其實可以預防(註1)。每年的4月7日世界衛生日,不僅是紀念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的日子,更是一個全球性提醒:健康,不是等疾病發生才去處理,而是應該早一步,從日常生活中開始守護。

面對現代人愈來愈頻繁的慢性病、免疫低落與生活壓力,預防醫學早已不只是醫療端的專利,而是你我都能參與的生活方式。根據一項實驗研究指出,生活型態的改變,包括飲食與運動的整合介入,可顯著降低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提升整體健康指標(註2)。營養師蔡旻堅在專訪中深有感觸地說:「健康不是醫療的終點,而是生活的起點。」這句話,道盡了世界衛生日背後的真正意義。

今天,讓我們跟著他的視角,一起拆解WHO如何用預防醫學串連全球健康願景,也重新審視:我們是否真的吃對了、睡好了、活出了健康的樣子?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5). World Health Day 2025 Campaign Overview – Health for All Starts Here. https://www.who.int/zh/campaigns/world-health-day/2025
  2. Khan, T. A., et al. (2021).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metabolic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ommunity settings. 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1(2), 95–108. https://doi.org/10.4236/ojpm.2021.112007

世界衛生日4/7:全球健康危機下的一線希望

你知道嗎?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這不只是紀念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48年成立,更是一次對「全球健康」集體覺醒的號角。2025年的主題是「健康起點,希望未來」,強調從母嬰照護到女性長期健康的關鍵議題──這背後,其實正透露著預防醫學的核心精神。

根據WHO統計,每年全球仍有超過26萬名女性因懷孕或分娩併發症死亡,超過200萬名嬰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內離世,還有近200萬起胎死腹中的悲劇發生。換句話說,每7秒鐘,就有1條原可被挽救的生命悄然逝去(註1)。這不只是醫療問題,而是預防醫學尚未落實的警訊。

營養就像一鍋好湯的底料,沒有穩固的基底,健康難以煨出滋味。透過合理飲食、基礎教育、疫苗接種與生活環境改善,我們可以在疾病發生之前就築起防線。世界衛生日提醒我們:預防,才是守護健康的第一道光。

預防醫學是什麼?蔡旻堅營養師解釋世界衛日背後的策略思想

你曾經想過嗎?為什麼有些疾病,等到發作時就已經難以逆轉?蔡旻堅營養師在接受專訪時提到:「其實大部分的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失智症,在早期都能從生活習慣中找到破口,只是我們習慣忽略身體的小聲音。」

所謂的預防醫學,指的是在疾病發生前(第一級)、早期發現(第二級)與減少併發症(第三級)這三個層面,進行有系統的防護策略。而世界衛生日,正是WHO在全球推動這些概念的重要時刻。例如,根據一篇系統性綜述指出,透過社區型健康教育與營養介入,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註2)。

蔡營養師強調:「健康不是等醫師開藥才開始,而是從我們早晨的第一口早餐就開始了。」他形容預防醫學就像一把雨傘──在風雨來之前張開,才能真正避免被淋濕。不過,他也提醒,預防醫學並非萬能,如果缺乏制度支持與民眾參與,即使理念再好也難以落實。

飲食是預防的第一步:WHO營養策略與你我習慣的距離

「你早餐吃了什麼?」這句看似日常的提問,其實藏著健康的秘密。蔡旻堅營養師坦言,現代人最大問題之一是「不吃好」與「吃太快」,而這正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推動的全球營養策略背道而馳。

WHO近年的營養指南指出,透過均衡攝取蔬果、全穀類與優質蛋白,搭配減糖、減鹽的飲食原則,可有效預防多種非傳染性疾病(註3)。但在台灣與許多亞洲國家,外食比例居高不下,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幾乎已成日常風景。這種「口腹習慣」,讓許多疾病早早埋下根。

蔡營養師形容:「營養,就像是身體的防禦城牆,缺一塊磚就容易破防。」但他也提醒,不需要一口氣完全改變,而是從每天一餐開始,例如:用地瓜代替白飯、用自製蔬果汁取代手搖飲,這些看似微小的選擇,其實都是預防的大事。

然而他也指出,許多民眾容易受網路誤導,迷信單一食材療效,反而忽略了整體均衡的重要性。預防飲食不是吃補藥,而是吃得剛剛好。

你今天吃對了嗎?從世界衛日開始的預防行動指南

你是否也曾經下定決心「明天開始要吃得健康一點」,但早餐還是點了奶茶加蛋餅?別擔心,蔡旻堅營養師說,預防醫學不是要你馬上變完美,而是願意從今天開始多一點意識,少一點放縱。

他建議讀者從「321飲食原則」開始──每天3份蔬果、2份優質蛋白、1份全穀雜糧,搭配足夠水分與規律作息,就是日常實踐預防醫學的基本盤。看似簡單的餐桌選擇,正是你身體健康的守門人。

根據一項開放期刊研究顯示,僅僅改善飲食與作息,就能在6個月內有效改善血壓、血脂與血糖等三高指標,降低20%以上的代謝症候群風險(註4)。蔡營養師補充:「預防醫學不只是理念,而是能讓你從容面對未來的生活方式。」

所以,你今天吃對了嗎?從世界衛日開始,寫下你的健康行動清單:喝一杯溫水、走10分鐘的路、多吃一點綠色蔬菜。當你每天都為自己多做一點,就是向未來的健康多走一步。

結論:從今天起,為自己點一盞健康的光

如果健康是你給未來最溫柔的禮物,那麼預防醫學,就是打開禮物的那雙手。4月7日世界衛生日,不只是一個國際紀念日,它是一個提醒──提醒你,多留心自己的身體,多關心你的家人,也多一點耐心地愛自己。

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這句話,穿越兩千年,卻與今日的「預防為先」理念不謀而合。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健康策略,正是讓我們在人未病之時,就能活出「形與神俱」的狀態。

從今天開始,你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吃得更乾淨一點、睡得更飽一點、說話更溫柔一點。你不需要一次改變全世界,只要願意多照顧自己一點,就是對世界衛生日最真誠的回應。因為,健康從來不是醫療的終點,而是生活每一刻的起點。

📚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5). World Health Day 2025 Campaign Overview – Health for All Starts Here. Retrieved from WHO official site
  2. Allen, L. N., et al. (2022). Population-level interventions f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st-effectiveness. BMJ Global Health, 7(1), e006634. https://doi.org/10.1136/bmjgh-2021-006634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healthy diets. WHO Technical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35023
  4. Khan, T. A., et al. (2021).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metabolic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ommunity settings. 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1(2), 95–108. https://doi.org/10.4236/ojpm.2021.112007
項目 世界衛生日 WHO健康政策導向 預防醫學核心概念 中醫觀點對應
發起背景 紀念世界衛生組織於1948年4月7日成立 推動全球健康平權、預防疾病、提倡營養健康 第一級預防:減少疾病發生 治未病:防範於未然,《黃帝內經》強調「形與神俱」
每年主題焦點 2025年主題為「健康起點,希望未來」 關注母嬰健康、婦女健康、基層醫療等議題 強調生活型態調整,如飲食、運動、睡眠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素問‧上古天真論)
主要介入策略 宣導、教育、跨國合作倡議 制定全球營養指南、推動疫苗、慢病預防 公衛介入、社區健康行動、營養衛教 透過飲食調理、情志管理、順應四時來防病
與個人生活的關聯性 強化健康意識、提醒自我照顧 對國家政策與基層系統影響深遠 與日常選擇息息相關,人人可參與 日用即道,從生活飲食起步,自然養生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預防醫學到底是什麼?跟去醫院看病有什麼不同?

回覆:預防醫學指的是在「疾病發生前」就開始介入,從飲食、運動、疫苗、環境衛生等方面保護健康,減少生病的機會。這和「等生病了才看醫生」的治療觀念不同,它更像是一把在雨來之前就撐起的傘。蔡旻堅營養師說得好:「健康不是醫療的終點,而是生活的起點。」

問題2:我平常工作很忙,怎麼開始實踐預防醫學?

回覆:你不需要馬上改變一切,而是從小習慣開始:

  1. 早餐加一樣綠色蔬菜
  2. 每天走路超過10分鐘
  3. 每晚固定時間睡覺、減少滑手機
    這些看似微小的選擇,其實都在悄悄強化你的健康防線。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生活有節,身體自然會感謝你。

問題3:世界衛生日跟我有什麼關係?

回覆:世界衛生日每年4月7日舉行,主題雖然看似全球性的倡議,但其實核心精神就是提醒「健康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當你在選擇三餐、作息與情緒管理時,其實就在實踐世界衛生日的價值。這不是政府的事,而是你和我每天都能做到的小事集合。

問題4:我家長輩常吃保健品,這樣算預防醫學嗎?

回覆:保健品只是預防的一小部分。真正的預防醫學強調「整體生活方式」──飲食均衡、情緒穩定、運動規律與良好睡眠。若只靠補充品卻忽略飲食結構、生活習慣與壓力管理,效果有限。中醫講求「藥食同源」,也強調應當順應體質與四時來調理,才是真正的預防之道。

問題5:哪一種飲食最符合預防醫學的精神?

回覆:一個理想的預防飲食應符合「321原則」──每天3份蔬果、2份優質蛋白(如豆製品、魚、雞胸肉)、1份全穀根莖類。這樣的組合能穩定血糖、降低發炎指數,並補足多數人缺乏的營養素。若從中醫角度出發,建議依季節調整食材,春季可多吃青色蔬菜,如菠菜、芹菜,有助於肝氣疏通、增進代謝。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受訪學者:吃漢營養師-蔡旻堅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