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當我們以為只是累了,其實身體正在求救

他只是以為自己壓力太大,才會這麼累。偶爾發燒、咳個幾聲、嘴巴破點皮,誰沒發生過呢?直到某天朋友看見他脖子上腫起的淋巴結,輕聲提醒:「你…要不要去檢查一下?」他才鼓起勇氣走進篩檢站,檢測報告出來的那一刻,彷彿時間靜止,空氣也沉了下來。

對許多人來說,「HIV」這個詞總是離自己很遠。但事實是,在台灣,每年仍有數百人新增感染個案,其中大多數人在早期毫無自覺,甚至將身體的警訊當作小病拖過。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在感染初期會出現發燒、疲勞、皮疹、口腔潰瘍、淋巴結腫大與呼吸道異常等症狀(註1),這些徵兆往往如同感冒一樣容易被忽略,卻可能是你身體在發出最後的提醒。

你不需要恐慌,也不必逃避,只需要學會「察覺」。這篇文章,我們將用中醫與現代醫學的雙重視角,陪你一起認識 HIV 感染的五大初期症狀,幫助你保護自己,也守護愛你的人。

參考文獻:

  1. Sharma, M. et al. (2021). Early symptoms of HIV infection: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tic value. Journal of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s, 13(3), 119–125. https://doi.org/10.4103/jgid.jgid_147_20
  2. 台灣疾病管制署(CDC)2023年愛滋病年報統計資料:https://www.cdc.gov.tw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症狀的免疫學機制與發燒疲勞的關聯

你有沒有曾經在感冒過後仍持續感到疲倦、甚至莫名發燒好幾天?別輕忽,這可能不只是免疫力低落,更可能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症狀在發出警訊。HIV進入人體後,會優先攻擊CD4淋巴細胞,這是免疫系統中的關鍵指揮官。一旦遭破壞,免疫系統為了抵抗病毒,會釋放大量發炎細胞激素,引發全身發燒反應,同時消耗大量能量,使人感到極度疲憊(註1)。

中醫則認為,這類「虛熱夾濕」的表現,類似《黃帝內經》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即正氣不足時,外邪易入。就像燒滾的湯鍋,不斷沸騰,卻煮不熟身體的元氣。這種發燒與疲勞並非單純的感冒,也不是靠多喝水就能解決。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這些HIV早期症狀常與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重疊,極易被忽略。若近期有高風險行為(如不安全性行為或共用針具),建議盡快安排HIV篩檢,才能真正排除風險,給自己一個安心的答案。

皮膚異常與口腔潰瘍:免疫系統求救的信號

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受到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的攻擊時,皮膚和口腔往往成為最早發出警訊的部位。​你是否曾注意到持續性的皮疹或難以癒合的口腔潰瘍?​這些看似尋常的小問題,可能暗示著免疫系統正面臨挑戰。​HIV感染初期,皮膚可能出現紅斑、丘疹或斑塊,類似於過敏反應,但持續時間較長。​同時,口腔內可能出現反覆發作的潰瘍,疼痛且難以癒合,影響進食與說話。​這些症狀的出現,提示我們需要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及早進行相關檢測。​然而,這些症狀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如壓力、營養不良或其他感染,因此,不能單憑此判斷HIV感染。​正如中醫所言:「有諸內必形諸外」,內在的失衡往往會在外部表現出來。​因此,當出現上述皮膚或口腔問題時,建議諮詢專業醫療人員,進行全面評估,以確保自身健康。

淋巴結腫大:身體發出的警訊

當人體遭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時,免疫系統會迅速做出反應,導致淋巴結腫大。​這種現象在急性感染期尤為明顯,特別是頸部、腋下和腹股溝的淋巴結區域。​研究顯示,約38%的急性HIV感染者會出現淋巴結腫大的情況 。​然而,淋巴結腫大並非HIV感染所特有,其他感染或炎症也可能引起類似症狀。​因此,若您發現持續性的淋巴結腫大,特別是伴隨其他症狀,應及早就醫,進行相關檢測,以明確病因並獲得適當的治療。

呼吸道症狀與早期篩檢的重要性

在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的初期,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乾咳或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狀。 ​然而,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為普通感冒或其他輕微感染,導致對HIV感染的忽視。​早期識別並檢測HIV至關重要,因為在急性感染期,病毒載量高,傳播風險也更大。 ​及早診斷不僅有助於及時開始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還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因此,若您近期有高風險行為,且出現持續的呼吸道症狀,建議立即進行HIV篩檢,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結論:你值得更早知道,也值得更早守護自己

也許你只是累了,也許只是感冒了。但也許,這些不起眼的小症狀——發燒、口腔潰瘍、皮膚紅疹、咳嗽,甚至脖子腫了一顆小球——正是你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在感染初期,最常做的,就是偽裝。它用輕微的症狀迷惑你,用沉默拖延你的判斷。

但你不需要害怕,也不該沉默。你有權利了解自己的身體、掌握自己的健康。篩檢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安心;不是為了害怕疾病,而是為了擁抱未來。

請相信自己,這一次勇敢,可能就改變你的一生。願你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更有力量,也更有覺察,去關心自己的身體、關心愛你的人。

症狀類型 常見表現 容易誤認為 醫學觀點解釋 建議應對行動
發燒與疲勞 體溫上升、易倦、精神不集中 感冒、壓力過大、慢性疲勞症候群 HIV病毒活化免疫系統,釋放發炎因子導致熱感與能量流失 若伴隨其他症狀,建議儘早篩檢
皮膚異常與口腔潰瘍 紅疹、斑點、潰瘍、白斑 過敏、口腔潰瘍、黴菌感染 表皮與黏膜免疫力下降,病毒反應透過外在皮膚表現 若反覆發作或難癒,建議就醫檢查
淋巴結腫大 頸部、腋下、腹股溝出現明顯腫塊 感染性腺炎、感冒、過敏反應 HIV進入淋巴系統,引發免疫細胞大量聚集、局部發炎 檢查是否為單側或持續腫脹,必要時驗血
呼吸道症狀 乾咳、氣短、胸悶 支氣管炎、過敏性咳嗽 初期HIV影響肺部免疫黏膜,病毒潛伏期間也可能產生肺部症狀 超過2週咳嗽未癒,建議做篩檢與X光檢查
一般警訊 多症狀交錯出現、與平常感冒不同的持續不適感 誤當成換季不適、壓力反應 症狀不單一、出現順序無明顯規則,需靠整體觀察與風險評估判斷 提高自我觀察意識,及早檢查最安心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HIV初期症狀和感冒很像,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感染了?
回覆:確實,HIV感染初期的症狀(如發燒、疲勞、喉嚨痛、咳嗽等)常與感冒或流感相似。但有一個重點差別是:「這些症狀會持續,而且無明確改善。」如果你近期有過高風險行為(如未保護性行為、共用針具),而且症狀持續超過一週以上,就應該提高警覺。建議前往醫療院所進行HIV快速篩檢,15至20分鐘即可得知結果,越早發現,越能保護自己與他人。

問題2:淋巴結腫大是不是一定代表得了HIV
回覆:不一定。淋巴結腫大可能來自很多原因,例如感冒、扁桃腺發炎、牙齒感染或其他病毒性疾病。但若這種腫大持續超過兩週,並伴隨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皮膚紅疹或口腔潰瘍等,則需進一步檢查是否為HIV的早期徵兆。《黃帝內經》提到「氣不運則腫」,這在現代也對應到免疫系統異常所引起的淋巴反應。

問題3:我該多久做一次HIV篩檢?
回覆:如果你沒有高風險行為(如穩定單一伴侶、未共用針具),每年檢查一次就足夠。但如果你有多重性伴侶、曾有保險套破裂經驗、或是有不確定的針具使用史,建議每3至6個月做一次篩檢。HIV篩檢是免費且匿名的,別讓不確定成為你內心的壓力源。

問題4:有沒有什麼食療或中醫方法可以預防感染HIV
回覆:HIV的預防首重「行為安全」與「篩檢」,沒有任何食材或藥物可以完全防止病毒感染。但你可以透過日常食補來提升免疫力,例如食用富含硒與鋅的食材如洋蔥、黑芝麻、牡蠣等,輔以黃耆、人參等補氣藥材,以增強體表防禦。《神農本草經》記載:「黃耆,補中益氣,固表止汗」,即為提升「衛氣」的常用藥材。但請記得:這是輔助,不是替代醫學。

問題5:如果真的確診HIV,是不是就沒救了?
回覆:不是的。現在的HIV治療已非常進步,透過「抗病毒藥物(ART)」可以將病毒量控制到幾乎測不到,稱為「U=U」:不可測=不具傳染力。這代表你可以正常生活、結婚、生小孩,甚至活得跟一般人一樣長。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請記得,HIV不等於絕望,而是需要你及早面對的現實。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共同作者: 兩性藥師奶酪糕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1. Sánchez, J. et al. (2021). Early HIV infection: Symptoms,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23(5), 813–822. https://doi.org/10.1093/infdis/jiaa678
  2. Triant, V. A. et al. (2020). Acute HIV infection: Immune activat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AIDS Reviews, 22(2), 75–84. https://doi.org/10.24875/AIDSRev.M20000004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