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都市化快速發展,流浪犬議題日益受到關注。專家指出,多數流浪狗其實是人為棄養的結果。牠們並非天生具攻擊性,而是因「繁殖」、「捕食」、「自我保護」等本能,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對人類構成威脅。唯有認識狗的行為,才能減少衝突,達成人犬和諧共處。

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一般情況下不會主動攻擊人。若發生攻擊事件,往往是因人類誤解其行為或不當刺激所致。例如,直視狗的眼睛、快速移動、夜間獨行等,都可能引發狗的防衛或追逐本能。

專家提醒,觀察狗的行為與肢體語言,是避免衝突的關鍵。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 眼神避免直視:狗將直視視為挑釁,容易激起緊張與防衛反應。
  • 尊重地盤意識:狗具地域性,尤其是流浪狗,可能因自我保護而驅趕人或其他狗。
  • 了解情緒狀態:經歷被驅趕或虐待的狗,對人類接近特別敏感,容易產生不安反應。
  • 識別攻擊誘因:護食、護幼、公狗發情期等,都可能讓狗變得具有攻擊性。

此外,狗也能理解人類釋出的善意訊號,如轉身避讓、緩慢行走、不直接靠近,這些都是安撫性的「安定訊號」,可減少對狗造成的威脅感。

當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流浪狗時,應採取低干擾、低威脅的方式:

  • 不接近、不餵食、不挑釁
  • 避開狗的行進路線,繞路而行
  • 避免夜間獨自出行
  • 保持冷靜、緩步通過,不奔跑

如果狗出現警戒或攻擊行為,切記以下守則:

  1. 眼神避開、不與狗對視
  2. 停止前進、不要阻擋狗去路
  3. 可用包包或衣物作為防護屏障
  4. 緩慢撤退,不轉身、不奔跑
  5. 切勿大動作或發出高聲尖叫

自行車或機車的輪子與燈光,會觸發狗的追逐本能。若騎士遭狗追逐,請:

  • 減速慢行,與狗保持距離
  • 停下車輛,靜待狗離開
  • 避免用腳踢或驅趕狗,以免激怒牠

「停下來,狗也停止追逐」這句話,已被無數經驗證實有效!了解狗的本能與情緒反應,是打造友善城市的第一步。尊重生命、建立互信,從認識狗的行為開始。

新聞來源:享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