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發生了什麼事?

台北市信義區的寶林茶室近日發生了一起可疑的食物中毒事件,已有17人受到影響,其中2人不幸過世。專家們推測,可能是由於該餐廳提供的炒粿條等食品保存不當,導致了米酵菌酸毒素的產生。

米酵菌酸是什麼?

米酵菌酸是一種由某些細菌(尤其是澱粉樹酵母菌和布氏桿菌)產生的毒素,屬於一類稱為「唐菖蒲伯克氏菌素」的毒素之一。即使極小的劑量(約1-1.5毫克)也可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這種毒素在受污染的食品中可能存在,尤其是在變質或發酵食品中,例如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泡過的木耳和銀耳、涼皮以及發酵玉米麵等食品中,而且受到污染的食品在外觀、氣味和味道上並無異常,因此很難從感官上識別出來。

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容易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影響,引發的症狀主要涉及胃腸道和神經系統,重症患者可能出現多個器官衰竭。這種中毒事件大多發生在溫暖的月份,尤其在7月達到高峰,而95%的事件發生在5月至10月間。有研究表明,米酵菌酸中毒主要發生在家庭(佔79.0%)和餐廳(佔21.0%),而亞洲和非洲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主要與變質或發酵食品有關。

如果接觸到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潛伏期為1-10小時,可能引發一系列症狀,包括不適、頭暈、嗜睡、過度出汗、心悸、腹痛、嘔吐、腹瀉、血便、少尿、血尿等。受害者在檢查期間可能表現出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譫妄、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等情況。

預防勝於治療

為了預防食物中毒,食藥署提出了「5要」原則:

保持手部清潔

選用新鮮食材並注意水的衛生

分開生熟食器具以避免交叉污染

確保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C

以及注意食品的保存溫度。

特別是烹煮或易腐敗的食品應保存在低於5°C的溫度下,而其他食品則應低於7°C保存,室溫不宜久置。儘管一般認為加熱可以去除細菌,但此毒素即使在120℃加熱1小時後,仍然具有毒性,目前尚無針對其解毒的特效藥物。

這次事件提醒我們,食品安全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加強對飲食的注意,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品,並遵守相關的衛生規定,以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