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感冒時,經常都可聽到身邊家人或朋友建議多補充維生素C好得快,到底是否這樣真的有效?營養師蔡宗真指出,根據國際研究,在感冒後攝取維生素C,並不會有特別的改善效果,千萬別吃過量了。另外,她也針對食用益生菌,以及維生素B群常見的迷思進行破解,讓民眾對其有更深認識。

蔡宗真於診所粉專發文分享,現代人由於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習慣透過保健品來維持健康。根據統計,台灣有八成以上的民眾在吃保健品,而最受熱議的品項包含益生菌、B群、維他命C。但這些保健品的食用方法,你真的都吃對了嗎?為此,她特別針對以上這3種大家最愛保健品,提供食用隨堂小知識,列出常見迷思與破解方法。

迷思1、益生菌菌數越多、存活率越高,效果更顯著?

選擇益生菌應看「菌株」,不同菌株對人體的效用也會差很多。菌數也不是越多越好,要看實驗有效劑量,若科學實驗的效果不彰,菌數超高也沒意義。另外,研究顯示,益生菌的攝取時間對效果影響不大,要配合作息、飲食、運動、壓力狀況,才能穩定發揮。

迷思2、服用維生素C對於感冒恢復與緩解很有幫助?

根據國際研究指出,在感冒後才攝取C,並不會緩解感冒症狀或較快康復。然而,對於短時間內承受巨大生理壓力者,攝取維生素C可降低感冒風險,但對一般人則效果有限。另外,維生素C能將鐵質還原成人體吸收的鐵離子,因此建議一起攝取。

迷思3、合成B群與天然B群吃起來都一樣?

雖然合成B群在化學結構上與天然B群相似,能提供類似營養效益,但多數研究表明,天然B群有較高的生物利用率。還有,維生素B有8種,作用都不盡相同,B1、B2提神效益較好;B6能將色氨酸轉化為血清素有助舒眠;B5、B12對造血很有幫助,因此,B群的組合也很重要。

蔡宗真提醒,購買保健品時,除了注意品質和食用方式外,最好經過專家評估和指導,才能發揮保健品的最大效益,而非瘦了荷包或傷害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