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年間及光復初期製造的玻璃花瓶,技藝頂真,讓尋寶者百賞不厭。(圖/林建財攝)

日治末期玻璃花瓶,迄光復初期仍在台灣廣為製造、銷售與流傳,在那個物質極度缺乏的年代,只有玻璃製品才能展現製工細緻、秀麗迷人的絢爛風釆。留存迄今的玻璃花瓶,更是魅力依舊,令文物收藏者百賞不厭。

玻璃花瓶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五彩繽紛、斑欄絢麗的頂真模樣,展現更高層的文化藝術特色,完全依照所含金屬氧化物之不同而呈現。如含鈦及鈰之氧化物可產生鮮黄色,含氧化鈷會呈藍色、氧化銅呈藍綠色、氧化亞銅呈寶石紅、鉀呈鮮粉紅色,以及含鈉呈棕色之粉紅、含鉛則呈带金琥珀色。

其中之一的花瓶,以牡丹花作為腹部妝點,大小在15至30公分左右。此等上品完全以手拉吹製設計,造型為下腹圓滿,腹部貼牡丹或玫瑰花葉,瓶底為圈足,狀似圓盤,中駁留有臍痕,是辨認真偽的重點;其瓶頸自腹部以緩和優美線條漸收,然後向上舒張,瓶口外撇且口緣以花浪滚浪,非常優雅;在頭頸双側以透明玻璃作耳,形成優美弯弧,整體觀之相當大器且大方穩重。

昔日先人借花獻佛,每於晨昏定省時,供桌上的玻璃花器必是不可或缺。玻璃花器深含之文化底蘊,濃濃郁郁的熠熠風華,歴經歲月洗鍊,當前已成藏家尋寶焦點之一,給人無盡懷思與感念。(本文作者/民俗文物研究者林建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