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南澳地區現蹤的環頸雉。(圖/周俊雄攝)

目前正是野生環頸雉的繁殖季節,在宜蘭縣大南澳地區的休耕農田,鳥友經常可以發現環頸雉啼叫的聲音和牠們美麗的身影。農民俗稱環頸雉為「啼雞」,早年曾經是平地最常見的漂亮雉雞,可說是「草地明珠」。隨著自然棲地逐漸減少,也面臨生存的危機。

全球的環頸雉有32個亞種,中國大陸有19個亞種,台灣只有1個亞種。台灣環頸雉屬於特有亞種,和特有種的帝雉與藍腹鷴,並稱台灣三大保育類雉科,但是身處平地和低海拔的環頸雉,生態危機比帝雉和藍腹鷴更嚴重,所幸大南澳的農民都能儘量不破壞環頸雉的生態環境。

環頸雉正在談戀愛,準備傳宗接代。(圖/周俊雄攝)

在大南澳平原,棲息這種台灣三大雉科野鳥之一的環頸雉,農民耕作時大多可以在田間看見牠們,生性敏感的環頸雉,在每年4、5月為繁殖期,民眾都可以看見環頸雉出沒在旱田或休耕地,牠們的身影遊走白色咸豐草和紫花霍香薊,形成一幅美麗的花鳥圖,吸引許多鳥友前往拍攝美麗的畫面。

尤其公的環頸雉為了宣示地盤,雄鳥會以響亮而且具爆發力的高亢「嘓、嘓」啼叫聲,並且快速向前震翅和鼓翼,充分展現力與美的身段,也藉此吸引異性的青睞。環頸雉是一夫多妻制,雌鳥負責孵蛋和育雛。

雌雄環頸雉的羽色截然不同,雄鳥身長80公分,頭部頸部有藍綠色金屬光澤,兩側耳冠和臉部為裸露紅色,其特徵為白色頸圈在前頸部份,有大約三公分的缺口,正好區隔了頸部上下羽色,所以稱為環頸雉;背部和腹部紅暗色,尾羽甚長。雌鳥身長約有60公分,全身為黃褐色,尾羽較短。環頸雉以植物種子、嫩葉、漿果及土中小蟲為食,生性隱密,慣常棲息於樹林底層或平原交界的旱田或草地。

目前,台灣野生環頸雉只有在台南、台東、花蓮和宜蘭縣的大南澳地區出現,所以北部地區的鳥友在最近都奔相走告,趕往大南澳農田拍攝環頸雉生態。資深攝影師賴肯吉說,他初步統計大南澳地區共有二十幾隻環頸雉,其中至少有五對正在談戀愛,祝福牠們永浴愛河,子孫滿堂。(本文作者/資深媒體工作者、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周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