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華人文化,男性常被期待成為一家之主,許多傳統觀念像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被塑造成強悍的角色,缺乏抒發壓力的管道,習慣來杯啤酒放鬆壓力,或是下班後仍要與主管們應酬談生意,卻忘了魔鬼藏在細節裡,當大腦開始接觸到酒精,酬賞迴路被開啟,常會發生追酒、斷片甚至酒精中毒等現象,不知不覺大腦開始被酒精綁架。

「爸爸原本不是這樣的人,可是喝了酒之後,就會變得很像壞人」、「我先生其實本性很善良,可是喝了酒之後喔,誰靠近他,誰受傷」、「我完全斷片,我只記得我喝了幾杯之後,和家人吵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社工科社工師劉晏如表示,這些相似劇情,常在成癮病房中上演,白天工作表現佳的爸爸,下班後習慣喝一杯犒賞自己,但不知不覺開始被酒精綁架,越喝越多,導致隔天無法準時上班、身體出現酒精中毒現象,肝和腎功能受影響、與家人爭執漸漸變多,甚至出現暴力行為,這些都與當初喝酒放鬆的初衷背道而馳,甚至傷害家人之間的關係。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0)資料顯示全國家暴相對人被法院裁定加害人處遇計畫,而處遇計畫內容包含精神治療(戒酒癮、戒藥毒癮)、心理輔導、認知輔導教育(認知教育、戒酒教育)等,根據統計戒癮相關的處遇計畫佔了整體的19.3%,意思是這些家暴相對人中將近兩成的人,可能有成癮的問題;而其中被裁判戒癮治療的相對人,有78%的人須接受酒癮治療,22%的人則接受藥癮治療,顯現因酒精造成的家暴事件仍占多數,我們也發現這些被裁判須執行戒酒癮治療與戒酒教育的相對人中,男性占了95%。

由上述可知,酒精不僅影響了與家人間的關係,長期飲酒更會影響人的情緒控制與大腦功能,可能會讓一個生性溫和的父親,突然變成暴躁的家暴加害人,更可能因此觸法,我們必須嚴肅地看待酒精對家庭的負向影響,更要提醒身旁的家人酒精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以下簡單方式評估是否為危險性飲酒者,過去一年中,曾經有一次飲酒量超過以下的量,則未來有較高的危險發展成酒癮。

  啤酒

(3.5%)

保力達或維士比

(8%)

紅酒

(12%)

白蘭地或威士忌

(40%)

高粱酒

(58%)

男性

(6個單位)

2,100 c.c 950 c.c 630 c.c 190 c.c 130 c.c
女性

(4個單位)

1,450 c.c 630 c.c 420 c.c 125 c.c 87 c.c

(一單位:10g)

酒精計算單位:酒精濃度(%)x總毫升數(c.c)÷12=每瓶總標準酒精單位數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院長整理

劉晏如提醒,酒精為合法的成癮物質,你習慣在下班後來一杯啤酒,放鬆壓力嗎?你是不是覺得喝酒才能讓自己更開心呢?但你知道酒精對人情緒的影響,其實比你想像的更嚴重!以下為每日建議最高飲酒量,適量飲酒,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新聞來源:享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