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海岸綠色長城之防風、定砂、保安生態造林。(右圖∕林鴻忠攝;左圖∕林世宗教授提供)

台灣四面環海,陸域面積三萬六仟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1139公里,地理條件特殊,具有沙岸、岩岸、珊瑚礁及紅樹林等多樣海岸環境,近年來因工業及養殖業發展等因素,使海岸地區面臨逆境,除人為污染外,海岸地層下陷,加以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及海岸線退縮等問題,都對海岸地區、海岸防風林產生嚴重的衝擊,尤其東北部地區,長年受冬季東北季風直接吹襲,建構的防風林,最易遭受強風、飛砂、海潮及鹽霧等危害,且東側面臨太平洋,夏秋之際常有颳風侵襲,強勁的力道,常使防風林帶維護不易。


▲防風籬後植栽生長量測。(圖∕林世宗攝)

因海岸防風林經常遭受環境衝擊,破碎情形日漸嚴重,近年來林業單位乃針對防風林帶被破壞空隙、砂丘裸露地及早期栽植之木麻黃植帶劣化區域,加強實施復育工作,以海岸樹種多樣化營造多層林。


▲海岸林生態造林之苦楝(左上)、海檬果(右上)、黃槿(左下)、厚葉石斑木(下中)、草海桐(右下)。(圖∕林鴻忠攝)

海岸林生態造林方法,一般以堆砂、定砂、栽植、撫育等幾個步驟配合進行,分別如下:

1.堆砂:在海岸高潮線內緣之飛砂地上編築堆砂籬,藉風力吹送,將飛砂堆高,構成砂丘,阻止砂粒移動,遮斷飛砂侵入內陸村莊,並保護內緣造林木。

2.定砂:海岸地區氣候環境惡劣,既使先驅植物也難以生長,故在堆砂穩定區栽植定砂植物並設置防風構造物,減低風速,抑制砂粒移動,保護苗木儘速生長;防風構造物一般以竹材編成,簡便實用且久能自然腐朽,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3.栽植:栽植前挖穴並放入有機客土,第一線栽植定砂樹種,如林投樹;第二線栽植耐旱、耐風、耐鹽霧的樹種,如草海桐、厚葉石斑木、海檬果、黃槿、苦棟等海岸原生樹種為主及早年引進已馴化之海岸樹種為輔,如木麻黃。

4.撫育:栽植後尚需持續多年的撫育刈草及補植,並勤加巡護,防止人為垃圾堆積,病蟲害防治及防火工作。

另為避免外地調配苗木與栽植地環境差異大,致適應不良,宜就近選擇海岸適當地點供做苗圃地,培育苗木,使其及早適應生育地環境。


▲供應生態造林所需樹苗的海岸苗圃(右)。(圖∕林鴻忠攝)

「森林話語」系列專題,從山林、平原到海岸,談古說今全10集畫下句點,本網將再推出一系列的專題,與大家分享,感謝大家對「森林話語」熱烈的關注與迴響。(本系列應邀供稿作者∕蘭陽城鄉美學基金會專業董事暨前羅東林管處處長:林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