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照。(圖/主辦單位提供)

記者張辰卿 /地方報導

資料科學家如何判讀數據?科學家最常說的一個字是什麼?中央研究院跨縣市科普演講「中研講堂」7/30日在國立宜蘭大學登場,統計學家陳君厚分享資料視覺化技術的各種工具與應用,生命科學家陳振輝暢談科學家研究背後的曲折旅程,吸引在地宜蘭大學、宜蘭高中、蘭陽女中、羅東高中等校的同學們到場聆聽。

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執行秘書邱繼輝表示,希望透過「中研講堂」的舉行,將艱深的基礎研究知識轉化為容易瞭解的內容,盼激發大家對於人文及科學知識的探索與學習,也讓民眾更認識中研院。

出身宜蘭的本院統計科學研究所陳君厚研究員兼所長,對家鄉有相當深厚的感情。陳君厚表示,大數據(Big Data)與資料科學(Data Science)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詞彙,掌握資料就可以取得先機。如何從資料中萃取有用的資訊?他強調,第一步即是培養對資料的感覺(sense about data),透過各種統計繪圖與視覺化來認識資料,而這也需要資料科學與統計學的訓練。

▲ 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陳君厚研究員兼所長。(圖/主辦單位提供)

陳君厚從1994年起開發矩陣視覺化環境-廣義相關圖(GAP: Generalized Association Plots),這是一種資料視覺化技術,可處理上萬個樣本及變數,有效分析巨量資料。他以「中研院有大小所嗎?」為例,從人事、計畫、預算等20個變數,比較本院各個研究所及中心的資料,深入淺出解說如何將各變數的數據用不同顏色代表排序,這些從高至低(由紅至綠)的矩陣視覺圖,可以一眼看出分析結果。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助研究員與其團隊,發現「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之外的第三種細胞分裂模式──「無合成分裂」,其分裂過程不需遺傳物質(DNA)複製,一舉顛覆過去百年典範,於今(2022)年4月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他笑稱,科學研究的發現過程從來都不是直線進行,也不是曲線,比較像「一團毛線球」,本次細胞分裂研究也是如此,源於一場意外開啟的曲折旅程,堅持下去才能有所突破。

陳振輝原本進行斑馬魚尾鰭再生研究,最大願望是繪製完整的再生藍圖。為此,他費時5年鑽研「多顏色活細胞標誌工具」(Palmskin),讓斑馬魚表皮細胞被標記上百種顏色,精準地追蹤每顆細胞的動態變化,也是本次能夠觀察到「第三種細胞分裂」的關鍵。

▲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 助研究員。(圖/主辦單位提供)

羅東高中高一生李同學表示,之前就有學過細胞分裂,對於陳振輝老師發現的無合成分裂很感到很新奇。在場同學也踴躍提問,欲了解無合成分裂的功能。陳振輝解釋,無合成分裂是一種有效增加體表覆蓋面積的方式,可讓斑馬魚皮膚維持雙層構造,此為幼魚在特定發育階段所利用的應急策略。

蘭陽女中高一生黃同學表示,這是第一次聆聽中研院舉辦的講座,對於陳振輝老師講述的研究過程印象特別深刻,期望自己日後也能找到妄想,堅持下去。現場有兩位成大統計系與文化生科系的學生,他們特地相約從臺北來宜蘭玩、聽中研院的演講,覺得收穫滿滿,之後想再進一步了解陳君厚所長的研究。

今日演講現場,包括蘭陽女中校長曾璧光校長、宜蘭高中張以方校長等人也親臨參與。中研院指出,本院自2018年起,連續第五年深入全臺多個縣市舉辦跨縣市科普演講,分享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宜蘭場是中研講堂第8站,下一站將首度造訪金門縣,前進離島!詳細活動資訊將公布於中研院官方網站、臉書, 錯過本次演講的朋友們,可於中研院YouTube觀賞精彩內容:https://reurl.cc/KQjb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