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木材機械化收穫作業。(圖∕卓志隆教授提供)

台灣由縣市政府管理的公有林面積6832公頃,私有林面積13萬餘公頃,其中包括自然人、法人及租地造林等,早期造林樹種以泡桐、杉木、竹類等短伐期為主,獎勵造林後以經濟價值高者為考量,如肖楠、樟、烏心石、台灣櫸、臺灣杉、楓香等;但因私有林面積小、收穫期長、生產收益不及生產費用等因素,往往無力經營。


▲林下養蜂。(圖∕陳怡伶教授提供)

2017年林業單位啟動國產材元年:透過各區域成立的林業生產合作社,輔導林農開拓木材生產鏈及相關林業技術,同時為減少外來材之碳排放量,台灣木材自給率目前不到1%,預計十年內要提升到5%。

然因台灣1991年禁伐天然林後,林產業萎縮,相關林木生產技術及工人流失,故在竹東有籌劃林業訓練中心之議,並委由宜蘭大學森資系領團考察木材自給率達100%,每年約有70%以上外銷各國的奧地利,研習木材機械化收穫作業技術及林業訓練中心。


▲以組織培養金線蓮苗,栽植於容器放置林下空隙。(圖∕陳美惠教授提供)

台灣林農也建議,占國有林16%約30萬公頃的林木經營區更要扮演木材自給率的領頭羊,因部分工程發現仍在使用仿木及塑膠木,不符環保主張,故初期農林業公共工程應創造末端需求,優先使用國產材,以逐漸提升國產材的競爭優勢。


▲林下段木香菇。(圖∕盧偉宏總經理提供)

2019年開始輔導林下經濟:在不攪動植被、不施除草劑、農葯及化肥原則下培育主林木,並利用疏伐、修枝等撫育措施,在林下空隙養蜂或生產段木香菇、木耳及培育台灣金線蓮等,後續將會繼續研究更多森林副產物的可行性,如山胡椒、土肉桂、山茶、愛玉子、咖啡等。


▲山胡椒林下試植。(圖∕陳怡伶教授提供)

此項政策在健康森林、多樣物種及活絡山村經濟方面不無幫助,且符合2015年第14屆世界林業會議南非德班宣言之一:森林不只是樹木,更是糧食安全與改善生計的基石。因為森林可穩定土壤與氣候,並涵蓄水源、規整水流,支撐永續的農業與人類福祉。(本文應邀供稿作者∕蘭陽城鄉美學基金會專業董事暨前羅東林管處處長:林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