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立驌/高雄報導
全球交通工具正加速邁向電動化,大眾多半關注於電動轎車的競逐,但在台灣,另一場更關鍵的「寧靜革命」已在商用車領域展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導,結合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研發實力與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的驗證能量,一支「電動商用車國家隊」逐漸成形,不僅要讓綠能車輛上路,更要開創完整的產業鏈,為台灣再添一座護國群山。
國立高雄大學前代理校長莊寶鵰教授分析,商用車電動化是台灣淨零轉型最具挑戰卻效益最高的一環。「商用車比例雖不高,但因高里程、高碳排,對污染貢獻極大,若能率先轉型,將產生顯著效果。」他指出,政府的策略介入是關鍵,目前已有超過80家國內供應鏈參與,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這不僅是造車,而是打造台灣電動商用車的系統性競爭力。」
近期國內大廠推出基於「電動商用車專用平台」的新車款,更被視為重大里程碑。莊寶鵰強調,這與過去「油改電」不同,專用平台從底盤設計開始就為電池、馬達與電控系統量身訂製,大幅提升安全性、續航力、載重效能與空間利用率。這背後仰賴工研院的技術支援與ARTC嚴格測試,展現台灣在「三電」技術(電池、電機、電控)上的自主實力。

市場端的變化同樣顯而易見。在高雄經營二手商用車的「阿督汽車」店長王子駿觀察到,客戶態度正逐步從觀望轉向積極。「以前買車看馬力、載重和油耗;現在則要比較電耗、充電便利性、電池壽命,甚至考量未來二手殘值。」
王子駿進一步指出,電動商用車的挑戰不只在新車市場,還包括二手市場的健全度。他直言:「當第一批車主準備換車時,若沒有透明可靠的二手評估機制,普及速度將受阻。」不同於傳統車輛僅檢查引擎與變速箱,二手電動車必須具備電池健康度(SOH)、馬達與電控系統檢測報告,才能取得買家的信任。這也意味著市場將更依賴ARTC等專業驗證機構,來保障消費者與產業的信心。
儘管初期購置成本仍高,王子駿認為,隨著技術成熟,長期能源與維護成本的下降,將成為商用領域轉型的最大誘因。對企業而言,降低營運支出與提升車輛使用效率,遠比短期購車價差更具吸引力。
從政府政策布局,到研發法人的技術突破,再到市場端的實際回饋,台灣電動商用車的發展已逐步走向系統化。這不只是運輸業的綠色轉型,更是一場產業升級的契機,將ICT、精密機械與傳統汽車工業整合在同一條綠色產業鏈上。隨著電動化浪潮席捲全球,這股來自台灣的力量,正在兆元級新藍海中,悄然鋪展出下一座護國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