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偉利科技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對孩子來說,遊戲是他們表達自我、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從自己與玩具互動到與同儕合作完成遊戲任務,透過觀察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家長和教育者可以清楚看見他們在認知思考、情緒表達與人際互動上的進步。

操作型遊戲:學習因果關係與培養專注力

在 學齡前教育 階段,操作型遊戲常用來引導孩子認識因果關係。像堆積木、推玩具車、轉動齒輪教具等遊戲,都能幫助孩子在玩樂中發現,原來每一個動作都會帶來相應的變化。例如,在斜坡上放手,小車就會往下滑動、抽掉底層的積木,疊好的積木就會坍塌。另一方面,遊戲也是 專注力訓練  的好幫手。例如,進行紙飛機比賽時,孩子需要專心摺紙、觀察不同折法對飛行距離的影響,這過程能同時訓練孩子手眼協調,並提升他們對精細任務的專注力。

角色扮演遊戲:發展全方位的認知能力與增進親子互動

孩子在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時,其實正在建構一座學習的舞台。當他們把積木假裝成食材、或把布偶當成「病人」照顧時,就是在遊戲中培養抽象思考與想像力。同時,角色扮演遊戲也能增進語言表達能力,並培養合作與分享的社交技巧,甚至能幫助孩子學習調整情緒的方法。若能將這些遊戲設計成 親子活動,例如在「看醫生」的情境裡,家長化身病人讓孩子替自己檢查;或在「超市採購」遊戲中扮演店員與孩子互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家長在陪伴中更清楚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並給予適切支持。

團體型遊戲:學習遵守規則與練習社會互動

孩子和同伴進行團體型遊戲時,會學習如何有效溝通、遵守規則,也能體驗到合作完成挑戰的樂趣。例如「一二三木頭人」要在聽到口令時立刻停下,「鬼抓人」考驗反應靈活度,「兩人三腳」則需要肢體配合與團隊默契。這些團體遊戲不僅像 兒童體操 課程一樣能提升孩子的  體適能 、透過跑跳動作訓練 大肌群活動,更可以在遊戲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耐心、傾聽能力與合作精神。

遊戲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從操作遊戲到角色扮演,再到團體合作,每一個過程都蘊含珍貴的成長線索。對家長與教育者而言,觀察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不僅能更了解他們的思考與情緒,也能在陪伴與參與中,成為支持孩子持續探索與發展的重要力量。

▲(圖/偉利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