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凱中/宜蘭報導
「2025亞太永續博覽會開幕式暨頒獎典禮」11日舉行,國立宜蘭大學以卓越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與推廣成果,榮獲第四屆APSAA亞太永續行動獎銀獎,參賽專案以「SDG15 Rooted in the Local, Acting Together with the World」為主題,內容以生物多樣性作為主軸,強調宜大20年來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教學、推廣等績效表現與近年在地行動與國際合作的雙軌作為,實踐「在地扎根、放眼世界」的永續精神。
宜蘭大學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之研究、教學以及推廣,積極投入原生動植物保育、外來種防治及生態復育。自2003年改制大學後至2024年,投入生物多樣性研究計畫1,125件,累計投入總研究經費達9億4千9百萬元,生物多樣性推廣計畫共187件,總投入經費約2億2千9百萬元。2024年共承接51件生物多樣性研究計畫,研究經費達6千9百萬元,委託單位來自28個不同部門,包括政府部門、企業界及非營利組織,研究主題則擴及生態調查、生態監測、環境保育、外來種防治、土壤有機碳滙、農藥監測與檢驗、植樹減碳、育種、育苗、森林等多項研究。推廣層面亦持續拓展,全年承接13件生物多樣性推廣計畫,研究經費達約960萬元,推廣主題更拓展至林下經濟培育、森林經營推廣、愛樹教育、原鄉及地方農業創生、有機農業、環境教育場域、環教人才培育等。
在教學與人才培育方面,宜蘭大學設有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園藝學系、智慧休閒農業進修學士學程及生物資源學院原住民專班,致力於友善農業人才培育,在生物多樣性專才培養貢獻極大,並在課程上開設多門與生物多樣性、環境科學、永續發展相關課程,包含森林生態學、保育生物學、濕地與經營、生態旅遊等,養成學生具備跨領域的生態知識與實務技能。另外,學校亦安排學生進行戶外實地調查、物種辨識及生態系統觀測等課程,透過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對自然的覺察力與永續責任。
在野蜂復育在地行動方面,2016年起台灣東方蜂因「中囊病」大規模減少,宜大蜜蜂與蜂產品研發中心2024年起與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合作進行臺灣野蜂及西洋蜂復育,目前大礁溪林場與菁采迪佳自然農場坪林水源保護區攜手合作成立野蜂復育基地,並由宜大蜜蜂中心負責研發抗病毒防治資材,同時鎖定中草藥與生技外源抗體製劑等兩大方向,藉以有效防治中囊病。野蜂為關鍵授粉者,廣泛影響農作物與野生植物的繁殖。透過棲地營造與保護花源植物等復育措施,可穩定野蜂族群,進而維持植物多樣性與生態鏈的完整性。此舉有助提升整體生態系統健康與韌性,確保生態服務永續運行,守護自然環境。
除在地實踐外,宜大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2015年起推動熱帶雨林移地教學,每年採團進團出方式在沙巴進行熱帶雨林移地教學課程(2020至2022年因COVID19疫情暫停),10年期間累計教學成果豐碩。「熱帶雨林移地教學」計畫,是宜大在生物多樣性教育領域中的一項具體創新實踐,師生透過實地前往馬來西亞沙巴的熱帶雨林,探究當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與生態連結的多樣性,不僅能深入理解熱帶生態系的運作原理,更能將所見所學與台灣山林生態作對照,強化對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本項移地教學的經驗在返國後轉化為校內教學資源與在地行動成果,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宜蘭大學大礁溪實驗林場的生態調查與保育工作,展現宜大永續教育向下扎根與向國際延伸的實踐力。
國立宜蘭大學此次榮獲APSAA銀獎,代表在「生物多樣性守護」與「永續教育推廣」的努力獲得肯定。未來將持續結合研究、教育與社會實踐,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並以宜蘭為基地,與世界攜手邁向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