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鑑價落差真相:買貴與否的關鍵解析

許多購屋者在申請房貸時,首次發現銀行鑑價金額低於實際成交價,內心不禁產生「是否買貴了」的疑問。這個常見情況背後,其實涉及銀行風險管控、市場機制與個別交易條件等多重因素,未必能直接斷定買價不合理。

 

銀行鑑價保守原則

銀行的房屋鑑價主要基於風險控管考量,其評估邏輯與市場交易存在本質差異。銀行通常參考近期實價登錄資料、該區域行情及專業估價師報告,且由於需要確保債權保全,鑑價往往偏向保守。特別是在房價波動較大或區域發展尚未成熟的區域,鑑價結果可能較市場價格低5%至10%。這種保守特性是銀行的風控機制,而非對房屋價值的否定。

 

影響鑑價關鍵因素

除了區域行情,銀行鑑價還會綜合考慮多項條件:包括屋齡、建築結構、樓層、朝向、採光、是否有嫌惡設施等物理特性;此外,銀行的資金狀況與政策方向也會影響鑑價結果。例如當央行收緊房貸政策時,銀行可能傾向更保守的鑑價;反之在政策寬鬆期,鑑價可能較貼近市場價格。值得注意的是,預售屋或新成屋的建商品牌、建築規劃與未來發展潛力,這些無形價值往往難以完全反映在銀行鑑價中。

 

市場機制價格形成

房屋成交價是由買賣雙方在市場上協商決定,除了房屋本身條件,還包含供需狀況、買方急迫性、賣方資金需求等市場因素。特別是賣方若急需資金,可能願意降價求售;反之若買方特別喜歡某物件,也可能願意支付高於行情的價格。這種個人化因素在銀行鑑價的標準化流程中難以被納入考量。

 

房產專家建議,遇到鑑價落差時可採取以下做法:

首先可向其他銀行申請鑑價,不同銀行的評估標準與授信政策可能有所差異;其次可提供近期類似物件的成交資料,向銀行爭取重新評估;若為預售屋,可請建商提供相關資料協助鑑價。最重要的是,購屋前應先做好功課,了解區域行情與房屋合理價值,避免因資訊不足而產生落差。

 

從投資角度來看,短期內的鑑價落差可能隨時間逐漸縮小

特別是位於發展中區域的房屋,隨著交通建設與生活機能完善,房價有機會逐步成長。若是自住需求,更應著重房屋的居住品質與生活機能,而非單純的價格數字。只要符合自身需求與財務規劃,些微的鑑價落差在長期持有下影響有限。

 

M觀點,銀行鑑價只是房價評估的參考指標之一,不代表房屋的真正價值。購屋者應該綜合考慮自身需求、財務狀況與長期規劃,而非單純依賴鑑價結果判斷買貴與否。重要的是確保購屋決策經過充分思考,這樣才能在漫長的房貸還款期中保持財務健康與生活品質。畢竟,房屋不僅是投資標的,更是承載生活的重要空間。

閱讀原文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賴傳媒、記者爆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