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金金 / 嘉義報導
在嘉義,「住一晚」不只是住宿選擇,而是一場與城市歷史共枕的相遇。從舊街廓的木窗、花磚到磨石子地板,老宅民宿把日常裡被忽略的時間感,重組為旅人的體驗路徑。當「嘉油鐵馬道」帶來慢速移動的節奏、「台灣好行光林我嘉線」打開無車旅遊的便利,老屋的燈就更容易被看見,因為它們與街區、與人、與移動的關係,被重新縫合了。
一、弎秋:把「安靜」做成空間的主題
「弎秋」不是把老屋翻成華麗旅宿,而是把時間的痕跡做了節制的整理:保留木作的溫度、修補可再用的門片與把手,刪去多餘裝飾,讓牆面與光線說話。這類「微更新」手法降低施工破壞與廢材量,也維持街區肌理(外觀尺度、騎樓節奏與窗洞比例),讓住客清楚感到:自己不是觀光島,而是社區的一部分。
▲( 圖 / 主辦單位提供 )
二、有春枟宅:用「家」的語言重建地方感
「有春枟宅」的魅力在於它把老宅當作一個能被重新生活的容器。公共空間往往以餐桌或中島為核心,鼓勵團體旅人共享一餐、交換路書與城市線索。裝潢不追求刻意復古,而是讓可修復的原件(條窗、花磚、梯面)與新設備共存,呈現「可長住」的舒適感。
▲( 圖 / 主辦單位提供 )
三、家暖暖:修復記憶,也修復旅人的步調
「家暖暖」更像是「修復系」的老宅:你能在轉角看到舊木料被二次利用為層板、老窗框改作屏風;燈具色溫與床具觸感經過細緻挑選,追求身心都放鬆的回家感。這種對細節的耐心,讓老屋不是被觀賞,而是被安穩地使用。
▲( 圖 / 主辦單位提供 )
嘉義的街區尺度友善、巷道密度高,步行與單車能觸達足夠多的日常資源;而「光林我嘉線」把宗教、林業、工業與自然景點用公車串在一起,為無車旅人補齊最後一哩。
三間民宿並非「同款美學」,而是用不同方法回應同一個命題,如何讓老屋在當代被好好使用。當嘉油鐵馬道提供了慢速的到達方式、光林我嘉線打通了城市的公共運輸脊梁,這些被點亮的窗,便能持續為嘉義留下溫度。
弎秋
600嘉義市西區北榮街102號
0978857610
有春枟宅
600嘉義市西區中山路366巷12號
0910516977
家暖暖
嘉義市西區西榮街71巷3號
0981 935 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