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立驌/屏東報導
距離8月23日核三廠延役公投僅剩一週,屏東社會對能源政策的討論持續升溫。立委蘇清泉與屏東縣議員黃明賢今(17)日共同舉辦《新核能時代》放映會,邀請台電前核能技術經理羅富國出席,與在地民眾進行面對面交流。主辦單位強調,活動目的並非單向宣傳,而是希望在高度對立的議題上,提供一個「理性溝通、尊重科學」的平台,讓支持與反對的聲音都能被聽見。
活動緣起於近日立院質詢爭議。蘇清泉揭露,根據民調顯示,恆春半島有高達75%的居民支持核三延役,然而經濟部長郭智輝卻以「若取消敦親睦鄰費,還會支持嗎?」反駁,引發在地強烈反彈。蘇清泉批評,屏東人要的不是補助金,而是安全、尊嚴與乾淨空氣。

放映會上,主辦單位指出,若核三廠在40年運轉後被迫除役,台灣將面臨「非核家園」的代價:首先是空污問題。屏東可能淪為「南電北送」的垃圾桶,高雄興達、台中火力電廠不僅無法除役,還得火力全開,污染隨季風南下,南台灣民眾被迫「用肺發電」。其次是光電衝擊。全台已編列7392公頃土地發展光電,相當於1.14個屏東市的面積,但截至2024年底僅發電5.28GW,效益有限,卻造成農漁地消失與環境破壞。
蘇清泉強調,能源政策辯論已超越單純的技術層面,它攸關全民健康、環境永續、經濟競爭力與國家安全。「沒有任何一種能源是零代價的,關鍵在於社會能否正視事實,並透過理性對話理解每一種選擇背後的成本。」

屏東縣議員黃明賢則指出,恆春居民對光電板的環境破壞與熱島效應憂心不已,而環保人士洪輝祥更因高屏地區肺癌罹患率居全台之冠,轉而支持核能。他呼籲社會不要將核電簡化為意識形態的對立,而應思考台灣能源結構的風險。
台電前核能技術經理羅富國也在現場分享核三廠的安全檢測成果。他指出,311福島事故後,核三廠已全面提升抗震標準,遠高於過去標準,「若遇上如921大地震規模的強震,民眾更應擔心房屋是否安然,而非核三廠能否撐住。」

羅富國同時解釋核廢料處理現況,表示低階廢料已透過固化方式安全儲存;高階燃料則採「乾式貯存」技術,使用厚鋼桶或鋼筋水泥桶封存,並計畫在未來5至6年內完成新乾式貯存設施,以避免燃料池飽和。他強調,相關工程正在進行,無論核三是否延役,乾貯設施都是必須推動的安全措施。
現場民眾提出尖銳問題,包括地震風險、核廢料安置與長期成本。羅富國逐一回應,並重申科學數據應是討論基礎。蘇清泉則呼籲,台灣的能源未來不能被情緒與口號綁架,而應誠實面對火力、光電與核能各自的利弊,才能找出最符合國家安全與環境永續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