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博愛醫院舉辦宜蘭縣首場「年輕型失智病友會」,提供病友與家屬交流與支持的平台。(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

記者蘇凱中/宜蘭報導

宜蘭縣一位56歲的保全人員,生活中陸續發生異樣、例如在熟悉的停車場迷路、搞錯包裹收件人,連簡單的收發工作也變得困難,家人原以為是中年危機或職業倦怠,前往羅東博愛醫院就診、才發現是罹患了「年輕型失智症」。

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劉競雄指出,失智症多發生於70至80歲長者,65歲前發病則被稱為「年輕型失智症」。這類患者常未出現傳統印象中的記憶衰退,反而可能像這位患者一樣,出現方向感喪失、語言障礙、情緒不穩,甚至影響工作判斷力。「這群病人常在職場上遇到瓶頸,工作表現退步卻找不到原因,延誤了就醫時機,」劉競雄提醒,職場異常表現往往是最早的警訊。

劉競雄說,年輕型失智症的病因多與遺傳相關,部分患者透過基因檢測可發現有顯性失智症基因。這類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病理相同,主要是β類澱粉蛋白在腦部異常累積,導致神經退化,只是發病年齡提早10至15年。目前已有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Amyloid PET)及血液、腦脊髓液生物標誌檢查協助診斷。

確診後,患者無法繼續擔任保全工作,在醫療團隊建議下,開始參與樂智據點的課程活動,透過認知訓練、體能活動與社交互動延緩退化,提升生活品質。羅東博愛醫院積極推動「生活型態醫學」,強調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與人際連結,讓病患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回節奏與自我感。

隨著年輕型失智症個案逐年增加,羅東博愛醫院舉辦宜蘭縣首場「年輕型失智病友會」,提供病友與家屬交流與支持的平台。活動中安排醫師講座,針對最新診斷與治療進展進行分享。神經內科醫師高志堅指出,失智症早期多表現為輕度認知障礙,若能及早介入,有機會延緩3至5年惡化。除了診斷技術進步,治療上也有突破,最新獲TFDA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藥物,經神經專科評估後使用,可在18個月內平均延緩近三成認知退化,惟目前尚屬自費治療,治療過程亦需定期MRI監測以避免副作用,由於症狀常與憂鬱或焦慮混淆,年輕型失智症診斷難度高,醫護第一線應提高警覺,及早轉介診斷,並協助病人銜接職涯重建與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