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頓晚餐,掩蓋了肝的求救訊號
阿明的爸爸三年前走得很突然,走之前只說:「我最近好累,吃不下飯。」那天他們還一起吃了晚餐,沒人以為那會是最後一次。沒有嘔吐,沒有發燒,甚至沒有痛。檢查出來時,是肝癌晚期,源頭是被忽略的C型肝炎。
當你聽到「肝炎」兩個字,也許會覺得離自己很遠,甚至覺得是「別人家的事」。但你知道嗎?B型肝炎與C型肝炎的傳染方式不同、預後不同,卻有一個共通點:都太過沉默,太過輕忽。
根據2021年的一項國際研究,超過一半的C型肝炎患者在確診前毫無症狀,多是在健檢時意外發現(註1)。而B型肝炎在台灣更常見於母嬰垂直感染,許多人成年後仍是無聲帶原者(註2)。這些看不見的病毒,正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裡。
很多人不是不在乎身體,而是不知道該注意什麼。這篇文章,是寫給那些曾經覺得「只是最近比較累」的你,也寫給你身邊還沒發現自己生病的親人。
📚參考文獻:
- Coppola, N., et al. (2021). Silent progress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C: How many are we missing?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0(15), 3485.
- Kao, J. H. (2021).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is B: Taiwan experience. Pathogens, 10(11), 1466.
B型與C型肝炎有什麼差別?
你曾懷疑過自己只是太累、太忙,其實是肝在偷偷喊救命嗎?
B型肝炎和C型肝炎,看似只差一個字,卻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威脅。B型肝炎(HBV)主要經由血液與體液傳播,最常見於母嬰垂直感染,有疫苗可預防(註2);C型肝炎(HCV)則主要透過血液傳染,像是共用針具、穿耳針、紋身器具等,雖然無疫苗,但已有高達95%以上治癒率的新型抗病毒口服藥物(註1)。
兩種肝炎的共通點是——它們都很「安靜」。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卻能在體內「慢煮肝臟」,就像你每天用不對的鍋煮湯,慢慢地把肝功能耗損殆盡。
B肝容易轉為慢性帶原、進一步誘發肝硬化與肝癌(註2);C肝則如「潛行特工」,可在數十年內無聲破壞肝細胞,直到已經太晚。中醫觀點中提到:「肝主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兩型病毒皆能造成肝氣鬱結與氣血運行障礙,這正是日常疲憊、脹滿、面色黯沉的內在根源。
分不清楚B與C的差異,就像煮藥時亂放火候——可能錯過最佳處方,也延誤黃金時機。
肝炎會有什麼症狀?真的一點都不痛嗎?
你有發現自己最近特別疲倦嗎?如果這種疲倦,連睡飽也無法解決,請別輕忽——這可能不是累,是肝在發炎。
B型與C型肝炎在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它們不像感冒那樣讓你立刻不舒服,而是「靜靜地耗損」你的身體。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食慾不振、右上腹脹悶、黃疸、尿色變深、易疲勞或噁心等,但這些表現很容易與壓力或生活習慣搞混。根據一篇2022年發表於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的研究,超過60%的C型肝炎感染者在確診前無自覺症狀(註3)。
從中醫觀點看,「肝開竅於目,其華在爪」,當肝氣運行受阻,眼乾、視疲勞、指甲泛白或脆裂,也可能是警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提到:「肝病者,兩脅下痛。」但現代人往往久坐不動、姿勢不良,將這些訊號誤以為是肌肉痠痛,錯失提早發現的機會。
別以為不痛就等於沒病,沉默的傷害,才最深沉。肝炎從發炎進展到肝硬化與肝癌,往往是無聲的連鎖反應。若你的疲憊已不是靠咖啡能解決,那麼,是時候為你的肝排個檢查日了。
哪些生活習慣容易讓肝炎悄悄上身?
你有過在理髮店刮鬍、在家人間共用牙刷,或是耳洞重新穿刺的經驗嗎?這些小事,也可能讓病毒有機可乘。
B型肝炎(HBV)和C型肝炎(HCV)最常見的傳染方式之一,是血液或體液的微量接觸。根據 WHO 指出,未消毒的醫療器具、注射、刺青與針灸都是潛在感染管道(註4)。在台灣雖然輸血已經有嚴格篩檢,但仍有部分民眾不自知已為帶原者,在家庭中共用刮鬍刀、指甲剪、牙刷,無形中傳播病毒給最親近的人。
而從預防醫學觀點看,這些風險行為往往來自「習慣」的盲區。你不會覺得刮鬍是一種醫療行為,但對病毒來說,那一刮,就是一個入口。就像煲湯時不洗乾淨的藥材,毒素會悄悄融入湯裡,初入口無感,久了卻成為慢性負擔。
中醫講究「避穢」「潔淨」「調氣血」,這些原則其實早已提醒我們,生活細節即是治未病之本。尤其是肝主疏泄,忌鬱、忌毒、忌濁,這些外邪若從日常入侵,更難察覺,卻傷得更深。
你不是故意讓病毒靠近,只是它們比你想像得還擅長「融入日常」。
如何預防與早期發現?世界肝炎日提醒你三件事
世界肝炎日(World Hepatitis Day)訂於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了喚起全球對肝炎防治的重視而設立的國際紀念日。這一天,其實也是一種提醒——對肝的照顧,不該只在生病時才開始。
那麼,該怎麼做?醫師與研究都一致指出,以下三件事,是最關鍵的行動起點(註5):
① 接種B型肝炎疫苗: 尤其是嬰兒、青少年與未完成三劑接種者。疫苗是一種身體的「記憶課」,讓免疫系統提前知道敵人長什麼樣,提早備戰。
② 定期做肝功能與病毒檢測: 特別是有家族病史、過去有輸血或刺青經驗者。別等到眼黃、身倦才驚覺,這些指數變化早就寫在報告上。
③ 改變生活中的小習慣: 不共用個人衛生用品、避免無防護性行為、選擇有合格證照的美容與針灸場所。這些動作就像廚房的洗菜、備料,看似平常,卻能決定一道料理的安不安全。
肝臟沒有神經,不會喊痛,但它會「靜靜地記錄」你對待它的方式。世界肝炎日不是紀念某個發現,而是一次集體的健康反思:你,真的懂你的肝嗎?
結論:肝,是沉默的軍師,也是你最忠誠的守門人
肝不語,卻時時為你打仗;它是體內最辛勞的軍師,也是最少被感激的朋友。
《黃帝內經》言:「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主謀略、決斷與疏泄,是調動全身氣血與情緒的關鍵。如果你總是壓抑情緒、飲食紊亂、疲勞不休,它就像一位日夜沙場的將軍,終有潰敗的一日。
你可以怎麼做?先從這三件小事開始,為你的肝撐起一把傘:
- 🌿 每3~6個月做一次「肝功能+B肝/C肝指數」檢查,別等身體出警報才行動。
- 🍵 為自己沖一杯枸杞+黃耆+決明子的保肝茶,平日養肝、夜間疏肝。
- ✍️ 拿起紙筆列一張「我有沒有這些風險習慣?」的清單,寫下自己願意調整的第一步。
很多人忽略了:肝病不疼,所以容易被忘記。但真正可怕的,是你以為沒事。
更深一層的體悟是——肝,是管理你「情緒、決策與恢復力」的幕後主角。不是只有飲酒會傷肝,凡事過頭、過累、過急,都是傷肝的刀。
你怎麼待它,它就怎麼默默地撐你一生。
🛎️ 別讓肝成為你人生最後才想補救的器官。
🌕 世界肝炎日,請為你自己,也為你愛的人,做出那一個選擇。
👉 你可以留言分享:你現在願意為肝臟改變的第一個習慣是什麼?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參考文獻:
- Polaris Observatory Collaborators. (2021). Global prevalence and genotype distribu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2020. Journal of Hepatology, 74(6), 1308–131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Hepatitis B. Fact Shee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patitis-b
- Coppola, N., et al. (2022). Silent progress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C: How many are we missing?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1(9), 241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Hepatitis B and C fact shee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patitis-b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Global progress report on HIV, viral hepatitis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2021–2026.
項目 | B型肝炎(HBV) | C型肝炎(HCV) |
---|---|---|
傳染途徑 | 血液、體液、性行為、母嬰垂直傳染 | 血液為主,尤其是不潔針具、穿刺、美容操作 |
是否可預防 | ✅ 有疫苗(三劑完整接種) | ❌ 無疫苗,目前靠篩檢與早期治療控制 |
是否可治癒 | 部分可控制,但無法根治,需長期追蹤 | ✅ 可治癒,95%以上成功率(口服DAA) |
常見感染情境 | 出生時感染、共用刮鬍刀、無防護性行為 | 輸血史、刺青、針灸、共用注射器具 |
發病速度與症狀 | 多為無症狀帶原,慢性發作時恐肝硬化/肝癌 | 初期無明顯症狀,潛伏數十年後突發肝癌 |
篩檢建議 | 高風險族群每年一次抽血追蹤 | 建議每3–6個月一次肝功能與抗體檢測 |
✅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我沒有症狀,為什麼還要檢查肝炎?
回覆:
肝炎早期幾乎無明顯症狀,許多人直到肝功能異常或肝癌才被發現。B型與C型肝炎都可能長期潛伏體內,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建議每3~6個月抽血檢測肝功能與病毒指數,尤其有家族病史或曾經刺青、輸血、共用針具者,更需定期追蹤。
問題2:B型肝炎和C型肝炎哪一種比較危險?
回覆:
兩種肝炎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但傳染方式與可預防性不同。B型肝炎可經母嬰傳染且有疫苗可預防,C型肝炎無疫苗,但可透過新型抗病毒藥物治癒。若未控制,兩者都可能引發肝硬化與肝癌。建議了解自身感染狀態並與醫師討論追蹤策略。
問題3:哪些日常行為容易讓我不小心感染肝炎?
回覆:
共用刮鬍刀、牙刷、指甲剪、穿刺器具、未消毒針具,或進行刺青、針灸、美容操作時未留意衛生,都是可能的感染源。《黃帝內經》提到:「避穢而養生」,強調生活潔淨與防範之道。請從生活小習慣做起,降低接觸病毒風險。
問題4:我打過B肝疫苗,還需要追蹤嗎?
回覆:
若你已完整接種B肝疫苗(通常為三劑),通常具備基本保護力。但建議定期抽血確認是否產生抗體(HBsAb),若抗體濃度過低,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補打加強針。此外,即便有疫苗保護,也不能忽略C型肝炎的風險。
問題5:中醫能幫助肝炎調理嗎?
回覆:
可以。中醫強調「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針對慢性肝功能不佳、疲勞、脹悶、失眠等可透過疏肝、養血、清熱等方式調理。《本草綱目》記載的柴胡、枸杞、黃耆、決明子等,常應用於肝氣鬱結與肝陰不足的輔助治療。不建議自行用藥,建議由合格中醫師診斷處方。
本文作者:生活駭客羅藥師
共同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