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信維/桃園報導
竹圍漁港失聯兩年的二級保育鳥類小燕鷗,終於回來築巢,並成功下蛋。野鳥學會義工頂著烈日驟雨巡守,但仍難擋釣客與遊客闖入干擾。在政府相關局處會勘後決議全面封鎖進出,只為讓這群嬌客能安心繁殖,也提醒民眾不要好奇前往,以免白跑一趟。
一大群人在竹圍漁港北堤熱鬧的討論,原來在這裡消失兩年的二級保育類夏候鳥小燕鷗,5月底回來了,有兩巢已經確定繁殖成功,驚動了市府相關局處共同研商保育之道,這裡曾經是小燕鷗在北台灣最大的繁殖地,近兩年因遊蕩犬及棲地變化等相關因素,小燕鷗改到觀音大潭電廠附近沙灘繁殖,但因沙地的環境變化因素太大,巢位常常被刮起的風沙而掩埋,竹圍漁港北堤是礫石地形,相較之下更適合小燕鷗;因此雖然連續兩年沒有鳥訊,但野鳥學會依然積極與市府協商,不輕易放棄竹圍漁港北堤這塊棲地,終於5月下旬陸續傳出有兩對小燕鷗繁殖的好消息,6月再增加一巢,後勢看好。
野鳥學會義工5月開始巡守,雖然小燕鷗棲地本來就在市府管制未開放的海堤區域,同時義工們也拉起封鎖線,但釣客、遊客、機車、汽車的人為騷擾從沒停過。
民眾習以為常的行為,造成小燕鷗數次凌空飛過,卻始終不敢停棲就離開,義工們沒有公權力,雖多次勸導民眾,始終成效不佳,讓義工們氣急敗壞。
所幸小燕鷗爭氣,在5月底陸續有兩對繁殖下蛋,讓野鳥學會倡議市府恪遵管制區人車禁止進入的規範,在農業局、環保局、海巡署及中油共同會勘後,加強入口處的封鎖,除了野鳥學會列冊調查巡守的義工外,一律不准人車進入。
野鳥學會義工們執行今年小燕鷗繁殖監測調查,到6月4日為止,觀音地區的小燕鷗有264隻,巢位139巢,竹圍則有3巢,通常小燕鷗會繁殖第二次,守護竹圍這塊棲地將會是很重要的保育工作,尤其義工們在大太陽底下要持續3、4個小時巡守調查,相當辛苦,希望民眾除了體諒配合不要進入保育區之外,也給小燕鷗在桃園有更好的棲地,讓難得的自然景觀持續留給下一代,這是大自然給桃園市民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