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養寵風氣興盛,毛小孩成為許多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然而,狗狗的行為問題也讓不少飼主感到困擾。從亂咬家具、過度吠叫到分離焦慮,這些看似「調皮」的行為,其實往往是狗狗情緒與需求未被理解的表現。

家住台北的林小姐表示,自家米克斯「小乖」每當獨自在家,就會啃咬門框,甚至大聲吠叫讓鄰居抱怨不斷。「我們原本以為牠只是無聊,但後來才知道這是分離焦慮的表現。」

動物行為訓練師指出,狗狗的問題行為通常不是「故意搗蛋」,而是因為缺乏適當的引導與安全感。「狗狗需要穩定的作息、足夠的運動與人類陪伴,否則就會透過破壞性行為來釋放壓力。」

根據獸醫師與訓練師整理,狗狗最常見的十大行為問題包括:

  1. 過度吠叫
  2. 咬家具、鞋子等物品
  3. 在不適當的地方排泄
  4. 對陌生人或其他狗具攻擊性
  5. 過度依賴飼主(分離焦慮)
  6. 跳撲人類
  7. 食物或玩具護衛
  8. 拒絕被牽繩或出門
  9. 在家亂跑亂跳,無法安靜
  10. 固定時間要求食物或吵鬧

專家建議預防重於補救,與其事後處罰,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習慣。「從幼犬階段開始的社會化與基礎訓練非常重要,正向增強的方式能讓狗狗更快學會規矩。」

另外,許多問題行為也可能與健康問題有關,建議飼主若發現狗狗行為異常,應先諮詢獸醫排除疾病因素,再與專業訓練師合作,找出根本原因。

理解,是解方的第一步,狗狗不會說話,但透過行為表達情緒。唯有飼主願意傾聽與學習,才能真正與毛孩建立和諧的共處關係。從愛出發,理解牠們的語言,將是解決行為問題的第一步。

新聞來源:享新聞